朱小寶的一番話,讓解縉陷入了沉思。
他認為朱小寶的話似乎確實在理,但又似乎有哪里不對。
千百年的傳統觀念告訴他,大明只能發展農業。
如果商農并重,將會破壞國家的根本。
更何況,千百年來,也沒有哪個朝代重視過商業。
因此,朱小寶對交趾的基本戰略政策是否正確,他也無法判斷。
當然,解縉明白,治理交趾背后隱藏著深意,這是皇帝對朱小寶未來執政能力的考驗。
因此,他仍然認為謹慎行事更為妥當,不可輕舉妄動。
“這……”
“這項政策終究風險太大,我仍然建議采取保守策略。”
朱小寶卻搖了搖頭。
“如果不變革,國家將永遠找不到通往富強的道路,我的視野不僅限于國內,若只放眼于國內,經濟運作實在太過緩慢。”
朱小寶目光堅定,言辭擲地有聲。
“我必須將海外的財富,全部嫁接到大明來!”
解縉和鐵鉉還想繼續說些什么,朱小寶卻舉手示意他們不必多言。
“這是明年下半年的戰略方針,但前提是上半年的戰略計劃都已落實。”
“這件事,我們日后再談。”
解縉和鐵鉉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朱小寶又對解縉道。
“你現在去云南也幫不上什么忙,就留在應天好好過年吧。”
解縉點了點頭。
朱小寶接著道。
“等云南沐王府將交趾的財政、土地、人口等資料送來,你便立刻轉交給我,到時候我們再詳談。”
解縉笑著回應道。
“好。”
朱小寶望向窗外,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晚上就在這兒用飯吧,我為你設宴接風。”
解縉聽后高興極了。
“那感情好!”
朱小寶笑了笑,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對鐵鉉道。
“剛才大紳告訴我你家走了水,明日我便知會老爺子一聲,讓皇帝預支你三個月的俸祿,你好修繕房屋,過個好年。”
鐵鉉怔愣了片刻,鼻子突然一酸。
他出身本就不好,還是國子監的肄業生。
盡管國子監是國家名義上的最高學府,但其學生多為地方推薦的監生,這些監生便擁有了成為官員的資格。
明初的官員構成復雜,除了掌握中央權力的淮西集團,還有他們的死敵江南派系,以及歸順大明的原大元貴族等。
朱元璋胸懷寬廣,不僅讓蒙元的有才之士擔任大明的官職,為國家效力,還吸納了許多蒙古的精銳騎兵,駐守北方邊境。
例如著名的朵顏三衛,就是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騎兵部隊。
盡管這些人是蒙古族,但他們對大明極為忠誠,甚至在討伐元朝殘余勢力時,總是他們沖鋒在前,戰無不勝
然而,大明朝廷中的漢人,內心深處卻對他們持有偏見。
鐵鉉的情況更是嚴峻,作為國子生,按照常理,他這樣的非科舉出身,一生能成為一縣的副職官員,已屬極限。
但朱元璋卻破例提拔他為禮部給事中。
現在,朱小寶不僅沒有嫌棄他的出身,還讓皇帝提前支付他的俸祿,這讓鐵鉉怎能不感動,怎能不心生好感。
他急忙起身,眼中泛起淚光。
“感謝朱郎君!”
這三次的交往,雖然時間都不長,卻讓鐵鉉深刻地認識了眼前的這位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