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如此詳細的國家軍事信息……
冊子上詳細記錄著天下各衛軍的俸祿供給情況。
步兵總旗定額一石六,小旗一石二斗,軍士二石。
守城、屯田、海防、水寨等各類兵士,每人一石。
軍士家庭人口超過定額的,額外多給二石,人口少的,則給六斗。
每月還會發放食鹽,有家眷的二斤,無家人的一斤!
每年會發放冬衣棉布棉花,出征時還會按定額發放布、襖、鞋、褲等物資!
看到這些,朱小寶心潮澎湃。
怪不得大明開國初期能在與強大的北元作戰中連連取勝,怪不得永樂時期能夠五次出征塞外,把不可一世的塞外胡騎打得不敢再覬覦中原。
打仗歸根結底靠的就是經濟實力,靠的就是錢糧。
大明對軍士的待遇如此優厚,解決了士兵及其家人的后顧之憂。
而且這些糧餉的發放完全獨立于文官系統,由掌管天下衛所和兵馬大權的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商議審核后發放。
洪武皇帝雖然出身平凡,但見識卓越,深知文官系統對軍隊的潛在危害,所以將文臣和武將的職責分得很清,任用懂得軍事的功勛將領統領軍隊,設立衛所制度,讓士兵平時耕種,戰時出征。
朱小寶看完洪武二十四年的武備軍隊數據,額頭已經布滿了汗珠!
這么龐大的數據,這么強大的軍隊,任誰看了都會為之振奮。
但朱小寶在激動之余,也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這一百多萬兵力,至少有一半以上部署在北疆,而朱棣在北疆的兵力中又占據了半數以上。
雖說各地兵力名義上都歸朝廷管轄,但其中存在諸多變數。
就拿藍玉來說,他手下的將領隨時能調動在京的一萬多兵力。
朱小寶暗自推演,如果將來真的要和藍玉等人起兵對抗,到時候他能掌控的兵力恐怕不超過六萬。
這點兵力與朝廷軍相比,簡直是以卵擊石。
不過他也明白,萬事皆有可能,朱棣當年就曾憑借一小部分兵力,最終推翻了建文朝廷。
打仗,考驗的是高層的智慧,是統帥的用兵之道!
或許并非毫無勝算。
但問題在于,朱棣手下有朱能、丘福、張玉等一大批勇猛善戰的將領,各個都不好對付。
就算最后真的戰勝了朱棣,推翻了建文政權,要治理這么龐大的軍隊,也夠朱小寶頭疼的。
再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如果自己真的登上權力巔峰,該如何有效地約束和管控這么龐大的軍隊呢?
這本冊子后面還有戶部侍郎傅友文上報的洪武二十四年錢財開支的統計,但朱小寶暫時不想看了。
不用看他也知道,朝廷肯定是缺錢的。
光是兵力這方面的數據,就已經讓他深感震撼,他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些信息,把各地的兵力部署牢記于心。
有了這些資料,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對大明各地的兵力情況了如指掌。
朱小寶小心翼翼地把冊子藏在書房里,心中感慨萬分。
“老爺子真是深謀遠慮,這些機密不知道耗費了多少心血才整理出來,就這樣交給我,這是對我絕對的信任啊!”
他以為這是馬老頭親手謄抄的,卻不知道這些都是藏在宮中禁地的絕密資料,除了朱元璋,就只有他能看到!
有了這些資料作為支撐,以后在兵力戰略決策上,朱小寶就更有把握了,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這簡直就是一份無價的寶藏!
想到明天就是除夕,他要去藍玉那里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