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他而言,卻是不得不打這一戰。
即使歷史證明,楊廣三征高句麗正是耗盡大隋最后元氣的那個稻草,但是站在此刻楊廣的角度上,他卻也不得不打這一戰。
在隋朝這個信息流通困乏的時代,人們所認識的地域也就局限于東亞這一代,突厥、大隋、高句麗、東瀛、土古渾、天竺以及其他一些小國家。
而在這其中,大隋就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是整個已知的國際秩序的領袖,其地位就如同何恒第一世的老美一樣,世界的老大。
而作為老大,就要保證老大的地位與尊嚴,確保其他人都得在他制定的國際體系下安靜聽話。
而現在的高句麗就相當于后來yilake之類國家,不服老美的管教,公然質疑他的地位,這個就決不能忍了。所以老美就打得他們服了,而楊廣也要不惜代價打得高句麗它服了,即使代價很昂貴,但欲戴王冠必受其重,坐了這個位置就必須擔負這個位置的責任。
不光楊廣如此,后來的李世民也是如此,他同樣也是三征高句麗,也沒有把它打服,然后他兒子繼續,終于在唐高宗手上才徹底收拾了高句麗。
原本的歷史上,自隋朝之初,到唐高宗之時,近百年時間,華夏以滅亡了一個王朝的代價才解決這問題,確保了自己國際老大的地位,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外部基礎。
要是僅僅站在華夏內部來看,楊廣喪心病狂攻打高句麗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他以耗盡一個王朝氣數的代價卻是真正的遏制了高句麗的發展,為日后徹底瓦解其奠定了基礎,從而促進了盛唐的出現,功在千秋。
只不過這一點,在這個時代卻是根本沒有人可以想到,只因為他們的目光都是停留在華夏之地,遠遠沒有想過整個世界,這是眼光與認知的低淺。
楊廣做這決定本身并沒有錯,不是他昏庸過頭,而是其本身有著不得不做的理由,事實上,歷史上任何后來者看似昏庸的決定,如果在當時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大都有著不得不做的理由。
而且實際上,這時候隋朝雖然內部不穩,也遠遠未到瓦解的時候,楊廣手里還有著相當一部分力量,可以保證自己的統治,只是這一力量后來大多都消耗在三征高句麗之上了。
這是楊廣一開始所沒有想到的,這是其犯的最大錯誤,毀了整個隋朝。
一征高句麗之時,楊廣動用了史無前例的整整一百一十三萬大軍,其本意根本就不是滅了高句麗,而是彰顯武力,讓高句麗不戰而降。為此他在各大軍隊中都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隋軍就得停止進攻,而這恰恰被高句麗軍隊所利用,在情勢不利時候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
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隋軍本身就不是全力出動,而高句麗卻是面對空前壓力下不顧一切的鏖戰,這在開戰之初就給雙方造成了巨大差異。
楊廣一開始也只不過是想打一場“政治戰”而已,根本沒有想過會失敗,隋軍上下也是如此,在異國他鄉作戰還如此輕敵,本身就是取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