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說話,一邊拿起油墨筆開始書寫。
“同學們都知道,我們現在的漢字是經歷很多次演變才最終形成的,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后面的大篆、小篆等等。”
“比如“鄉”一字,在甲骨文中是兩個跪坐的小人,中間是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表示兩人相向而坐,一同聚餐,這是最初古人對“鄉”一字的理解。”
“后來兩個小人演化成了城邦,表示一座城邦世代居住著相同血脈的人,便是家鄉。再接著城邦沒有變,合成了“鄉”,對面坐著的人和飯菜卻變成了“走郎””
這時陳天弘他們都看到了黑板上那個大大的“鄉”一字。
“而到了我們現在,簡體化的“鄉”,沒有了對面的人和飯菜,但你還在,城邦還在,故土還在這便是我們東方文化漢字里的家鄉。”
呂凱用油墨筆書寫出了簡體的“鄉”一字,而后轉身看向學生。
只見所有人都看著黑板上那幾個不同時代的字體,每個人的臉上都若有所思。
這些漢字中的鄉,其實就是國人的故鄉情結,我們自小就對“老家”“故土”有一種刻到骨子里的依賴,比如葉落歸根,人死也要入祖墳,逢年過節必須回家看看
這種觀念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就比如很多外國人不懂為什么一到新年,無數國人費盡力氣也要回家,這個回家不是指我們目前我們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而是回“老家”。
“老家”是我們父母親人們長期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是我們能一想起來就倍感親切與溫暖,承載著我們兒時記憶的地方。
外國人不懂,“老家”是我們國人的精神所在,是我們最后情感的歸屬,只要是你還是華夏人,無論身居何方,地位高低,身份尊卑它永遠是我們華夏人的根。
正所謂好也回家,差也回家,功成名就回家,一事無成也要回家。
因為無論如何,故鄉永遠有你惦記的人,有惦記你的人,有熱氣騰騰的飯菜,有留著相同血脈的伙伴,有我們共同的家園
而這是我們拼搏奮斗的原始來源。
當所有人都對“鄉”一字有所感觸的時候,呂凱繼續開口了。
“我看大家都有些話想說嘛那大家就說一說你們各自對“家鄉”的理解。”
聽到這話,很多學生開始躍躍欲試,想站起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陳天弘卻感覺出了不對,因為呂凱在說話的時候,眼睛一直盯著他看。
“呂老師不會是想讓我起來說說吧”
心中剛冒起這個想法,陳天弘就聽到了呂凱點到了他的名字。
“先請陳天弘同學說一下吧哦,對了,恭喜陳天弘同學在本屆的大學生文學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相信大家都已經看了陳天弘同學的作品流浪地球了吧,其實在這部作品里也有“故鄉情懷”,陳天弘同學不知我說的對不對”
呂凱笑瞇瞇的問道。
剛剛所講的“鄉”字演化除了在講課之外,詢問流浪地球中核心思想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這并沒有利用課堂時間之言,講述書中的家國情懷,也可以算作教學,畢竟學習不只是全靠教材的。
呂凱這么一問,陳天弘就明白他的意思。
得,那就說說吧,不過得稍微控制一下,要是全說了,過兩天獲獎的時候說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