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對陳天弘的了解,能讓陳天弘在頒獎典禮上說出來的詩,那肯定非常不錯,并且絕對有特殊的蘊意。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嗯假如我是一只鳥”
聽到第一句,任昌松所感覺到的是突兀,借物喻人
舍棄了人的思維語言,借用鳥的傾瀉他對故國土地的感情
接著他聽到了后幾句,確定無誤。
這種描寫沒錯,不過詩句太簡單樸素了吧,并且鳥聲應該是優美清脆的,為什么要用“嘶啞”二字
還有后面的暴風雨的打擊,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這就使人感受到一股憂郁之情,或者說陳天弘在悲憤什么。
也就那句“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讓任昌松才感覺舒適了許多。
可接下來的一句,又讓他徹底懵逼。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什么鬼剛剛不是還在大地上飛翔,怎么突然間死了還羽毛腐爛這是啥啊”
陳天弘一句突兀的“我死了”,這個轉折點讓饒是對詩歌很有研究的任昌松也不知所以。
連他都如此,更別提電視機前的其他人了,甚至他們都不知道為啥好好的獲獎感言會突然間扯土地上。
大會堂的代表們同樣懵,因為陳天弘是用漢語說的,即便有耳麥的同聲翻譯,可就理解上肯定不如任昌松,嚴善清他們。
直至陳天弘將最后的兩句詩說出。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說完這兩句后,陳天弘沒有停止,轉而用英語又從頭說了一遍。
“ifiereabird”
任昌松沒有去聽英文版的,他在腦中想著整首詩,嘴里還呢喃著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不知怎么滴,讀到這兩句,讓任昌松的眼睛有些發酸。
以他的功底,沒待陳天弘將英文版的念完,他已經明白了這首詩歌里蘊含的情感。
正如陳天弘所說,他熱愛華夏的土地,甚至已經到了不知該如何傾訴的地步,所以他便借用“鳥”來表達情感。
至于為啥鳥兒的聲音是嘶啞的,這更能抒發對故國土地的熱愛,與下面描述的山河景觀進行強化對比,讓人升起敬佩之感。
然后陡然來個大的轉折,鳥兒死了,身軀卻依然肥沃土地。
生與死,再次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反差中突出陳天弘對土地的執著的愛,用東方浪漫的話語來形容就是。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直至最后兩句徹底升華,這已經不是借鳥抒情了,而是直抒胸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