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葉哥,王哥我想問的問題是,像故事中的兇手用冰殺了人,又將其融化,兇器沒有了,指紋也沒有了,這算不算一次“完美的犯罪”該如何定他的罪呢”
陳天弘沒有繼續往下講,而是問出了前世一直想問的問題。
“切,當然不咳咳”
魯懷一習慣性的要搶著回答,不過話沒說完,就看到了金中瑞“冰冷”的眼神,他連忙咳了幾聲,將后續的話生生給咽了回去。
金中瑞又朝葉風使了眼神,意思是讓他來解答,葉風的脾氣性格比較好,說話講究分寸,不會像魯懷一那樣心直口快,最為適合。
至于為什么金中瑞自己不解讀,原因也很簡單,他想讓葉風與陳天弘好好處關系。
“呵呵,弘文啊完美犯罪基本的標準在現實中大概有兩種解釋,一,指的是明顯存在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又無法找到對應的法條去審判。
比如前段時間一位知名律師舉的比較火的案例,一對男女談好價錢,發生了關系后,男生卻用“冥幣”付了錢,這并不構成犯罪。
二,指的是不為社會大眾所察覺,即沒人發現的犯罪。
不過從現實角度來說,基本不存在“完美犯罪”一說,因為只要你犯了案子,無論處理的多么天衣無縫,總會有痕跡留下的。”
“在我們書寫的偵探懸疑中,也借鑒了現實的理念,但分類就比較多了,比如犯罪沒有為社會所知,無法找到證據,無法解開詭計犯案手法,法律無法制裁等等。
其中最簡單,最容易寫的就是知道你犯了罪,但法律卻無法制裁,最難寫的是無法解開兇手的設計的詭計犯案手法
要是你所寫的故事能讓所有人根本判定不了兇手是誰,揭不開兇手的詭計,甚至連你自己都無法給故事一個結局,那么這就是一篇“完美犯罪”的了。
可這也只是我們理想中的設定罷了,至今為止,沒有哪個偵探作家能真正寫出讓大家都認可的“完美犯罪”,我們大多數寫的還是最終以揭露真相臨近“完美犯罪”的。
至于如何判定一部偵探懸念作品的優秀,就要看具體設定了。
若是能將所有的預設條件,預設場景,犯罪動機,犯罪的手段,還有人物性格刻畫,心理描寫等等,符合邏輯的講出來,那就是當之無愧的偵探大師了。”
葉風說了很多,他先普及了一下基礎知識,讓陳天弘對偵探有所了解。
這么說倒不是顯擺什么,而是陳天弘的那個問題,說實話有點幼稚,換句話只有偵探小白才會有如此一問。
陳天弘撓了撓頭,聽完葉風的講解,他已經明白自己剛剛的那個問題有多白癡了,為什么講述的故事會被魯懷一很容易就猜了出來。
自己以為的“完美”故事,在他們這些偵探作家眼里,估計也就那樣。
“而弘文你故事里所描述的冰雕殺人,然后融化,這種做法在圈內有個行業術語,叫兇器消失法用冰或者可以融化的兇器是偵探中常用的一種,并不能算作“完美犯罪”,而且定罪也不是只看作案兇器,其他證據也是可以的”
葉風說這段話的時候,一直看著陳天弘,事實上他已經說的比較委婉了。
要是換做魯懷一,他不僅不會普及知識,還會直接了當的指出故事里不符合邏輯的地方。
即便如此,葉風也怕打擊到陳天弘的自信,他又繼續開口道。
“消失的兇器整體的設定還是很不錯的,用冰殺人,是非常接近“完美犯罪”的作案手法,并且兇手的身份也出人意料,劇情還有貍貓換太子的小故事”
“對了,弘文,你這個故事是不是還有結尾,那個女作家最后被定罪了吧要不,你繼續說說”
葉風說了幾個好的方面,并恰到好處的結束,轉而換下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