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內,唐全禮先將手頭的工作分派給具體的負責人,然后才登錄公共郵箱,找到陳天弘發來的附件下載。
不知為何,他在點開附件時,握著鼠標的手顫抖了幾下。
如此表現讓唐全禮不禁自嘲的笑了笑。
“陳天弘,讀你小子的文章,還真有股魔力,我倒要看看你準備的什么書,我也不是不通情達理的人,只要能有邊城的八分,你寫羊脂球,狼圖騰內涵我們的事就算了。”
點擊看正文,鄉土華夏四個大字首先映入唐全禮的眼中,緊接著第一章鄉土本色
“咦,章名和文章的格式排版不像啊這小子不會寫的是社科類的文章吧,他就這么自信”
此時唐全禮心情不激動了,若猜想的沒錯,那他認為陳天弘太自大了,寫和寫社科類的文章是兩碼事。
比如兩者都寫人,是通過故事情節場景來表達,塑造虛擬的人物形象,塑造好壞與否考究的是文學功底。
而社科類書籍則是通過具體桉例、數據、分析等得出結論,寫的好壞與否,考驗的是知識庫存還有對文學觀點的認知。
因此圈內公認社科類的書籍要比更難寫,因為它的信息含量要比多。
當然你要是寫出一部名著那另說,只是這樣的文學作品多少年都出不來一本,社科類的雖很少,每一屆還是有那么幾本的。
不過社科類書籍有個缺點,比不得有趣,甚至可以說枯燥乏味,所以喜歡看社科人的讀者占比不高,除非能被編入教材。
自然寫的作家也很少,一般寫社科類的都是各個領域較為知名的學者。
陳天弘現在算是知名作家,并不算學者,或許得等他研究生畢業,寫出幾篇含金量高的論文才可以。
“從基層上看去,華夏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華夏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
看到開篇數十字的描寫,唐全禮已確定這是篇社會學文章,令他詫異的切入點竟然是基層,是那些被某些城里人稱呼“土里土氣”的鄉下人,從他們的角度來論述整體社會。
第一章大約有七千多字,他卻整整看了一個半小時,甚至看完之后,又退回去看了一個小時。
內容富含的信息太多了,結論更有好幾方面,詳細解釋了組成社會構成的基礎是來鄉下,來自泥土,并且唐全禮總感覺這一章是整篇文章的精華,換個說法是全文的總論。
最令他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看完之后,以自己的學識竟然沒有找出反駁的點,還生出了本來如此的感想。
“這小子”
一時間,唐全禮不知該怎么說好了,他選擇繼續看完。
剩下的兩章分別是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和差序格局除了詳細講解了鄉土與文字,還論證了家、國、天下三者的倫常關系在社會學上的意義,從親屬關系到地緣關系,還用了西方的社會學進行反證,用華夏社會的事實詮釋鄉土社會的特性。
等唐全禮再想往下看時,文章結束了,說實話意猶未盡,總感覺還欠缺了一部分內容,像第一章里提到的,家族,禮治秩序都沒有。
但就算如此,這篇鄉土華夏絕對能在社會學家圈內造成轟動。
“弘文,弘揚文學,你寫的作品和你的筆名真相配啊”
唐全禮感喟了下陳天弘的筆名后,神情又變成了懊惱,最后臉上浮起了惱怒之色。
“臭小子,好話都讓你說盡了,還讓我斧正,給意見,文章寫的如此扎實,讓我怎么給建議啊汗顏,汗顏啊”
自語間,他猶猶豫豫的來回摸了幾下手機,好一會兒,才決定給陳天弘打個電話,然而電話卻沒打通。
無奈之下,唐全禮撥通樂老友石局長的電話。
“老石,在忙什么那”
“怎么,你是在查崗嘛呵呵,石大部長,你放心,活動的事情我會上心的。”
“去你的,我查的到你的崗啊,怎么,狼圖騰的事情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