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是白石吧?他可是正兒八經的研究員職稱,也要想下海?”胡解放不可置信的問道。
蕭野芹點點頭,沉重的說道:“他家里負擔比咱家大多了,他二女兒去年出生就險些沒了,這一年下來也總是病怏怏的。他那點家底哪夠這么往里填。原本還能出去做點私活賺錢,但架不住有人眼紅,到新所長那里告了他一狀。前些日子所長在全體大會上給他點名批評,說是可以八點上班九點走,但給其他企業干活就是吃里扒外……”
“哎——”蕭野芹嘆氣搖頭道:“你說說,這叫什么事兒!”
“那這就不奇怪了,人哪,就是沒被逼到那個份上。”胡解放陪著她嘆了口氣,不過話鋒一轉說道:“不過那是老白他們家處在這個情況了,咱們家情況不是好的多了,你又何必冒這個險。”
“那又有什么,大不了你這個大廠長養我唄。”蕭野芹斜眼一瞪,假意哼道:“怎么,你不愿意?”
“那哪能啊!我不是這個意思!”胡解放不由苦笑,其實夫妻倆都知道對方不是說出來的那個意思,他不是不想養著蕭野芹,蕭野芹也不是指望著他養自己。
只是人的思想有的時候就是這樣,某些念頭一旦落地生根,那就如同野草一般生生不息。
沒有胡文海這幾句話,也許蕭野芹就是抱怨兩句算了。但當她認真考慮下海這件事情之后,卻生出一種必須這么做的沖動。
十幾年的事業單位工作經歷,讓她似乎突然間再也無法對這個死氣沉沉的研究所忍受下去了。蕭野芹確實人入其名,是個只愿意站著被折斷,也不遠彎腰被踩在腳下的人。
如果社會上沒有下海這條路,也許她還能說服自己這么活下去。但是國家在這兩年的通貨緊縮調整經濟結構之后,又開始了推動改革開放的步伐。高級知識分子下海,更是被中央所鼓勵的事情。在帝都、在深圳,很多科研人員已經辦起了企業,走上致富的道路。
何況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從1979年以來的這場堪稱恐怖的通貨膨脹,讓無數中國人手中的財富猛然間至少縮水了至少一半。哪怕是胡家這樣的家庭,對于金錢的支配都感到了捉襟見肘。
應該說蕭野芹的直覺是非常銳利的,到八十年代末中國就會出現第二次通貨膨脹。通脹——緊縮——通脹,這樣的過程將伴隨整個改革開放。
“那就這么說定了,我要下海!”蕭野芹將菜扔進鐵鍋里,刺啦的炒菜聲猛然響起。
“可是,就算你要下海,這總要本錢吧?可是就憑咱們家的這點家底,能做得了什么生意?”胡解放情知自己這個妻子是個下定決心就絕不回頭的人,只好使用側面迂回戰略。
“爸,這個問題我倒是有個辦法。”
不知道什么時候,胡文海竟然又出現在了廚房的門口,只聽他說道:“只要你們聽我的,我媽下海的本錢,我來想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