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哎,你們爺倆干嘛呢,有話好好說。”司谷新連忙站起來勸了兩句,胡解放本想發火,卻發現自己怎么也發不出來。
胡解放是個好廠長,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矜矜業業,寬于待人嚴于律己,否則也不會坐上這個廠長的位置。但他在廠里的形象并非是個權威的管理者,更像是一個調和者。這種身份若是在一個平穩發展的組織中倒還好說,但偏偏如今國內的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從大到小所有的國營企業都面臨著經營困境。
可他再怎么著急,找上級解決困難,賴著臉去銀行求爺爺告奶奶,拖著上下游的資金不給……
這些手段都使了個便,但經營的困境仍然沒有好轉。擬真機項目,可以說是他破釜沉舟的最后努力。這個項目的盈利前景明確,甚至有外方表示有購買意向,在這種空前利好消息面前,可以說已經是501廠最后的救命稻草。
“爸,你這樣管理是不行的。你看看之江省海鹽襯衫廠的步鑫生,不打破大鍋飯和溫情脈脈的管理方式,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工人一起去要飯!到時候又有誰會念你的好?管理嚴格,一切以成績說話,誠然會讓大家有意見,但至少工廠還能辦下去,所有人家里都能吃上肉。表面上工人雖然會不適應、有怨言,可大家心里會明白沒有你不行。如果你還要做這第一種廠長,那我看也別搞什么擬真機項目了,因為501廠早晚還是會黃攤子!”
……
胡解放默默的拿出一根煙,擦的一聲點燃了火柴,深深的吸了一口。
步鑫生是1984年的新聞焦點人物,經過社會上的廣泛討論之后,讓人民日報發布頭版社論《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定性為改革先鋒。能夠由中央下命令全國推廣的人,之前只有雷鋒和焦裕祿,他是第三個。
而這個后來幾乎為人們所遺忘的步鑫生,在此之前又做了什么呢?無他,不過是在一切都溫情脈脈的國企中,狠狠的抓了抓生產紀律而已。
就是這些在后來人看來簡直稀松平常的事情,在當年卻是不折不扣的改革先鋒。
第一,他在車間實行計件工資,做多少襯衫發多少工資;第二,實行質量管理,做壞一件襯衫罰兩件的錢;第三,請假不發工資,病假要過他的眼……
除此之外還有好些林林總總的規定,但大抵不過就是這些性質的東西。放到十年、二十年后,人們都會驚訝,這些東西還需要中央出面定性、開動宣傳機器進行推廣?這不是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并不,至少在八十年的步鑫生海鹽襯衫廠成為典型之前,國企里一切可不是這個樣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