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如今的1984年,隨著中國經濟相對好轉,中國各地都在爭相使用外匯從外國進口“先進”的生產線。說是先進,其實也是世界各國淘汰下來的落后產能,美其名曰產業轉移是也。
可在這個浪潮之中,沒怎么見過世面的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吃了不少虧、交了不少的學費。有的時候花費巨資引進的產能,最后卻發現還沒有自家原來的技術含量高,或者是犯了上個世紀漢陽鐵廠一樣的錯誤,引進了完全水土不服的設備。
胡文海來到美國有一段時間了,在現在的美國人眼中,中國大陸人估計和“傻多速”大概也沒什么區別。
現在冷不丁遇到一個剛見面就真誠以待的人,他反而還有點不適應了。
不過從道格拉斯的角度來說,這卻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要說他一點也沒受到美國社會廣泛印象的影響,那絕對不現實。
但當他在閱讀過胡文海的全部文稿之后,道格拉斯敏銳的意識到,這不是一個能夠用常理揣度的對象。
都說文以載道,行文遣字往往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素質等內心活動。胡文海的這些文稿,雖然故事都是后世的故事,但到底還是他自己寫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字都原封不動的抄下來,而是留下了故事的框架和特色,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將故事組織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他難免就會把自己的風格特色融入其中。正是在這些字里行間之中,已經做了近三十年編輯的道格拉斯,才對胡文海有了一些深層的認識。
這是一個非常大氣的人,他應該是胸懷天下,而不屑于斤斤計較。同時對美國文化,甚至是美國精神有很深的研究——絕不僅僅是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而是深入鉆研過、解析過美國文化。從一個高度上,俯視著、編織了一個個迎合了美國人口味的故事。
這個人絕不是什么鄉下的土包子,相反,他的思維敏銳、思想深邃的可怕。在他面前,坦誠和真摯比起任何狡計都更為有用。
正是有著這種清醒的認識,道格拉斯才打算一開始就擺出一副真誠的面孔來。
應該說,斯科特作為未來的名導演,巴達拉作為著名的文化人和制片人,這兩個人不去找別的大出版社而是找上了道格拉斯,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他的能力。
胡文海雖然不知道道格拉斯心里的想法,但也確實對他真誠的態度感到受用。何況這些文稿如今對他來說,真的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也就沒有勾心斗角的興趣了。
他笑著點點頭,輕松的說道:“好,既然道格拉斯先生愿意為我出版這批文稿,我當然沒有不愿意的道理。至于修改權,你們看著辦就好。那么,學者出版社能拿出什么條件來呢?”
道格拉斯疊起腿來,沉默了一下,這才換換說道:“關于出版的報酬,我們也愿意聽聽胡先生你的意見。”
“這也聽我的意見?”胡文海這是真的吃驚了,自己從來沒有出版過書籍,可以說一點名氣都沒有,是萬萬沒有理由拿到這種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