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其實說白了就是量化、程序化,對所有生產操作的每一種因素進行量化,對操作過程進行程序化,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過程。
不僅是在生產線上,任何生產過程都要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
比如說管理決策,過去國企的領導作出決定絕大多數都是拍腦袋想當然。但是標準化的決策過程,就要對他作出的決定進行量化,決定的基礎數據是什么?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使用的方法產生的效果有什么數據支持?
作出決定的過程是否科學?經過決策程序了嗎?是否有備用方案和補救措施?決策失敗的責任是誰的?
這些東西要想灌輸到501廠這個曾經的國企身體里去,整個過程在歷史上至少走了十年。胡文海也沒想過要一天完成,但在這方面投入的力度卻是最大的。
畢竟要想發揮中國人工費用低廉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現在的中國最需要補課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管理模式和體制弊端。
在外面的人都注視著新科公司憑借新技術在市場上大展風頭的時候,誰又知道這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研發一種新技術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但要扭轉一代人的思想,這可就太難了。
胡文海在陸應龍這邊對生產情況進行了一定的了解,雖然新科工廠算是百廢待興,但至少目前生產管理上做的還算過得去,試生產的結果很是不錯。
“按照我的預計,在五月前調整完工藝設計,到時候能夠形成月產60萬支二次水鋰電充電電池的產能。”
“這個數字略少啊。”胡文海皺起眉,月產60萬看起來不少,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就是個無底洞,多少產能都能吞的下去。
按照他的計劃,至少要月產600萬支才勉強能夠滿足一部分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
“陸叔叔,你對這套生產線的研究怎么樣了,有沒有把握能夠用國產設備實現水鋰電的生產?”
“這個,自動化水平恐怕趕不上美國人的。生產工藝也有一些需要攻關,不過國內的研究水平應該能夠解決。”
“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可以慢慢提升,研發方面,其實我正有此意。”
胡文海也知道陸應龍其實是給中科院方面探路的,對他愿意拉這個線毫不意外。實際上八十年代科學倒春寒的日子里,國內研究所的日子絕對不好過。放著這樣的優質資源浪費,也不是胡總的性格。
就在胡文海點頭的時候,突然王燁拿著大哥大從后面跑了過來。
“胡總,有個摩托羅拉的外國人想和你通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