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熱化廠這個冷庫在繡城也算知名,就建在小凌河的西河岸,乃是繡城最大的冷庫,也是條件最好的冷庫。
然而熱化廠本身的生產需求根本沒有這么大,但為什么建了這么大的冷庫呢?這個原因恐怕除了當事領導誰也說不清,但既然建起來了,也就擋不住有人要靠山吃山。
說白了,這個黃石就是熱化廠承攬社會業務的一個白手套。
這么看來,熱化廠的領導其實還挺有腦子么。
胡文海暗自點頭。
“小同志,你怎么稱呼?”
“胡文海。”
胡文海將名片收到自己的衣服兜里。向著黃石笑了笑,快步向走廊盡頭的會議室走了過去。
“哎,等等我,小同志!你還沒說你是哪個單位的呢。咱們互相交流一下,多個朋友多條路嘛!來來,抽煙?”
“謝謝,我不會抽。我是原來501廠的,現在么,算是在工業局幫忙吧。”
胡文海模棱兩可的說道。
“哦。胡文海。”黃石竟然真的掏出一個小記事本,用筆將他的名字和介紹記了下來,他邊記邊說:“501廠如今發展的可是不錯,小同志你有沒有可靠的關系,如果能拉到業務來,我給你抽水怎么樣?”
胡文海倒是對這個黃石有點好奇了,這個鉆營勁兒在如今的國企里可不太尋常。
“黃大哥,你這個買賣是熱化廠的那個冷庫吧?你這買賣是熱化廠的生意,還是你自己的?”
“這個……”黃石笑笑,沒有急著說話,而是前后看了看,見走廊里沒人這才說道:“算是我個人的生意吧,不過你要證明,我也能給你弄來熱化廠的介紹信和票據。實不相瞞,其實這也不算什么秘密,這冷庫是哥哥我承包了一塊。”
“承包?”胡文海眼前一亮,有點出乎意料。
說起來“承包”這個名詞,如今在國內倒也不陌生。就是在最近,全中國人都知道了一個叫做“馬勝利”的人。
石門市的馬勝利,在1984年承包了石門造紙廠。這個原本計劃要虧損10萬人民幣的造紙廠,在他的承包下到1985年,竟然就盈利140萬!
八十年代是一個人們崇尚奇跡的年代,馬勝利這樣傳奇的經歷一下就讓他成了全中國的改革名人!
而伴隨著這個名字,一種叫做“承包”的改革方式,也頓時傳遍了大江南北。
承包制在改開初年調動起來的經營熱情,讓人們看到了國企改革的希望。“一包就靈”,似乎突然之間成了放之四海皆準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