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海不以為意,接著說道:“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推進對伊拉克軍貿項目研發的進度。所以我和總后的領導們研究了一下,打算成立一個這樣的研究機構。它的作用是匯總我國當前各行業技術的方方面面。前期是為70億項目保駕護航。等70億項目結束之后,它的作用是作為科研咨詢的智庫存在。”
“民用技術方面的組織者我已經有了人選,不過軍事技術方面我覺得應該找一個比較年輕的人來做。張助研你在之前項目中的表現我很滿意,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這份工作承擔起來。”
“我?可我只是……”
張紹忠當然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海軍裝備論證中心的一個助理研究員,說白了連個高級職稱都沒混上呢。按照他的理解,就算胡文海想把他挖過來,最多也就是做個普通的組織研究工作。誰想到竟然是要他做“領導”的。
“你的能力很不錯,不需要妄自菲薄。”胡文海打斷了他的話,干脆的說道。
說起來張紹忠的履歷確實是非常漂亮的,70年入伍,74年從部隊上考入北大,79年借調到伊拉克當翻譯,80年親身經歷了兩伊戰爭的爆發。
這是他在85年之前的履歷,在歷史上,86年和88年自學了英語的他又被借調到英國擔任翻譯,后來順便又學習了日語。90年被破格提升為副研究員,93年就已經開始領國務院特殊津貼了。
就是這么一個人,說起來局座被戲稱為戰忽局局長還真是不算冤枉。因為如果真的看過他后世寫的一些論文。可以清楚的發現,他對現代戰爭的概念是有很清醒認識的。
應該說在80年代,局座是距離戰爭最近的中人。畢竟直面兩伊戰爭的開場階段,也不是誰都有這樣的機會。
而在80年代的軍中,說實話他北大畢業的牌子也真是夠硬,能夠接觸的信息絕不會少了。就這么一位應該說很有水平的研究員,要不是奉旨裝傻,還真拿不出別的理由來了。
胡文海也算是經常要檢索論文的人,曾經也好奇的搜索過這位著名的戰忽局局長的論文。想看看這樣一個“臭嘴”是怎么混到少將軍銜的。不過可惜,除了有數的幾篇論文之外。檢索的多數論文結果都是“密級不足,無法查看該論文”。
然而就是那幾篇有數的無密級論文。結果——看了他的論文之后,胡文海幾乎立刻收起了自己的那點偏見。
張紹忠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是很有水平的,應該說至少在其本專業上有很不錯的水平。
估計開始的時候,這位真的就是奉旨出節目,因為形象比較好兼職做點宣傳工作。后來名氣大起來,也就被收編了。至于再后,大概也就是名氣越來越大,結果出節目的時候經常超出專業范疇,無奈之下只好有啥說啥……
但是不可否認,張紹忠這人的性格、賣相和身份學歷,都是一個不錯的居中聯絡人的好苗子。
而且做科技成果轉化的這份工作,最重要的能力可不就是“忽悠”么。對國內科技成果進行匯總,給科技成果找到它能夠施展的市場。做這個工作,確實少不了一份和人打交道謙遜的性格。
目前看來,既懂技術、又有國際視野,本身交往能力還強的人,胡文海還真找不出除了張紹忠以外第二個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