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企改革的話題,再次在中國大地上火熱的討論了起來——當然,整個八十年代,實際上國企改革的話題可以說從來沒有冷卻過。
正是在這一片輿論紛擾之中,胡文海的黑鷹直升機抵達了帝都。
和歷史上相比,這時的帝都上層卻更顯暗流涌動。
格里希的事例似乎在這里沒有引起歷史上那么大的回應。
但很少有人知道,相比于歷史上計件工資、質量管理、滿負荷工作這樣“平凡”的進步都能引起社會驚詫、中央側目的局面,一顆堪比通古斯大爆炸的報告。早就在上層引起了狂風驟雨般的討論。
這份報告,就是中央調查組對繡城現行工業體系改革的調查報告。
胡文海并不清楚。呂秘書離開之后,一支中央暗訪調查組就進駐了繡城。對這個一直只聞其聲、霧里看花。被刻意遺忘的權宜之地進行了細致的調查。
讀作勞務派遣,寫作“社會保障”的勞務用工制度,無疑為工人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生活保障,但同樣剝奪了工人工廠主人翁的“權力”。
究竟能否允許這樣改革,上層討論中竟然普遍表達了謹慎樂觀的態度。
說起來也不奇怪,這本來就是未來的改革方向。健全社會保障能夠減輕企業負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讓國企裁員和破產都有了可行性。
哦,對。在1985年還有一件值得書寫的大事,渤海省盛京市的市長親手將三張破產警告書,交給了顫抖著手的三家國企負責人。到1986年,這三家國企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破產的企業。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尋找下崗、買斷和國企改革的理論和政策支持,是中國改革上層首要解決的問題。
歷史上,可惜大下崗并沒有等到社會保障在中國普及的那一天。然而時間不等人,一件正確而無奈的事情,硬上的結果就是幾乎斷送了公信力和基本盤。那些相信“國家不會不管我”的工人,最終成了最不相信體制的一代人。
是誰的錯呢?
只能說是歷史的無奈吧。
格里希1993年離開武柴之后,這座曾經的明星企業幾乎是轉瞬間回到了1985年之前的虧損和人浮于事、缺乏責任心的狀態。
誰又是無辜的?
所以對胡文海搞的這個“勞務派遣”,上面可真是瞌睡遇到了枕頭。
然而對繡城促使國企內部激烈競爭互相吞并的這個做法,很多人又有不同意見。
國企內山頭眾多,互相吞并涉及到的利益和權力平衡。更是讓人畏如蛇蝎。要是這么搞,單單一個繡城還行,左右不過是一些土鱉坐地戶。能鬧出多大的動靜來?
可要說弄到省級、部級,甚至是央企也互相“撕逼”的地步。不能不考慮影響。
另外就是關于盤活資產存量和成立三產總公司的做法,這個倒是讓上面的不少人都大開了眼界,原來企業手里的不良資產還能這樣搞!
只是二輕和商業局、二商局系統要有什么反對,卻也抵不過工口的能量更加強勁。
說到底售貨員這個工作吃香,和上層商業系統的發言權完全不是一回事。畢竟還是七個工業機械部,出的工程師更多不是么。
而胡文海借助項目大力推動的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同格里希對上層的觸動一樣。感覺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是回頭看看自己。好像沒什么信心能推行下去。
和這樣一份全面而成體系的改革樣本比起來,格里希在武漢柴油機廠搞出來的動靜,就有點成了繡城腳注的感覺。
而一手締造了繡城改革局面的胡文海,此時卻并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于一場龍卷風的風眼之中。
他來到帝都,完全是為了另一件事,一件對他來說無比重要的事情。
專門為中國市場增強了動力,優化了高原性能的黑鷹直升機,正徐徐降落在帝都北航學院的一處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