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海見此也就不再多問,心下有了一個判斷。
……
池秘書帶著關于igct的資料文件離開了呂秘書的辦公室,后腳呂秘書就敲響了自己領導辦公室的門。
關起門來,呂秘書究竟說了什么沒有人知道。但是池秘書在拿到資料之后。立刻就找上了海軍自己的電力元器件研究所,沒有一周時間就拿出了igct的具體成果鑒定意見。
海軍的電力專家面對igct強大的性能,紛紛驚掉了下巴,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國內開發出來的科技成果。
專家們甚至直言,這樣的技術水平,至少能領先目前的國際先進水平五到十年。可是igct的原理和實現方式卻幾乎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旦公開,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開發出igct技術也沒有什么難度。
當然,這個沒有什么難度的“其他國家”,也只是專指美日英法德罷了。
胡文海在帝都住了一周時間。終于上面就海軍參與對蘇貿易的情況擺到了桌子上來。
說來也是胡文海對中蘇貿易的情況不太了解,中蘇兩國確有關系緊張的時候,然而雙方從始至終都沒有中斷過外交關系。而中蘇兩國的貿易也一直是有所往來。到1985年,中蘇兩國貿易額達到了45億瑞士法郎,絕對不能說是雙方沒有貿易關系。
然而也要看到,這里的計價用的是瑞士法郎,當然不可能中蘇雙方交易使用瑞士貨幣。事實是,中蘇貿易在88年之前,絕大多數交易是記賬交易和以物易物。全年交易總額是根據經貿協議規定好了,然后雙方有計劃的互相進口對方國家產品,最終實現貿易平衡的一種方式。
到1985年。中國對蘇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3%。而蘇聯對中國貿易的總額。則只占了蘇聯的1%。這對中蘇兩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來說,無疑是非常不正常的。可即使是這樣的成果。在中蘇關系正常化之前也是來之不易。
經濟貿易的發展必須首先受政治因素的制約,很難設想,在兩國關系沒有正常化的情況下,經濟貿易會有大踏步的發展。只要中蘇關系沒有突破,擴大兩國經濟往來,就必然是事倍功半的結果。
應該說,中國對蘇聯貿易增長是有預期的,前期也做了一定的工作。這從1985年開工的北疆鐵路可見一般,若非如此,北疆鐵路一直修到阿拉山口,就無法解釋了。
但現實的問題是,中蘇關系正常化的進程還是太慢了。要實現中蘇兩國類似中美一樣沒有限制的外貿交易,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方面,只能是經濟給政治讓路。中蘇關系沒有正常化,貿易就只能采取記賬和計劃方式。而這種方式的貿易,規模增長根本無法滿足現實需要。
比如說海軍這次想要出口羽絨服給蘇聯,正常程序是只能等1986年的中蘇貿易談判,在年初談判中將這筆交易放到目錄上。蘇方同意了羽絨服進口,并且在國內劃拉劃拉,找出海軍需要的出口產品列個清單,海軍在這里面挑選想要從蘇聯進口的產品,價值等于出口的羽絨服,交易談判結束。
接著,就是祈禱蘇聯的大爺們能夠按時完成貿易生產,準時交貨了。至于說遠洋漁業資源資料這種東西,恐怕永遠也不會出現在蘇聯提供的產品目錄里。
中蘇兩國的這種貿易方式。可以說是極為低效、僵硬。雙方明明都有大量交易的需求,可是中蘇關系一天不能正常化,自由外貿就不可能實現。擴大交易規模的可能就不存在。因為這種記賬和易物談判交易,因其雙方的人力和效率。總歸是有其上限的。
也就是說,海軍如果想要和蘇聯交易,還真的是只有繼續“走.私”這一條路了。
直接和kgb進行交易,這里面的政治風險著實不小。擴大貿易規模,將交易不僅僅局限于鴨絨換資料的層面,就更是考驗上面的決心。
不過要說能有這樣的進展,還真離不開胡文海的原因。
在戰艦綜合全電推進技術的推動上,實在是太有力了。掌握了這樣技術的胡文海。其重要性自然不僅僅是一個“能賺錢”可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