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團在日方的安排下,已經在幾個實驗室里轉了一圈。收獲了一大堆的贊嘆和日方驕傲的笑臉,而整個中方考察團也逐漸分成了幾個層次。
前面的是日方的接待人員和考察團里的領導與翻譯,幾個中船總公司的領導走馬觀花一般,不斷的點頭然后配合的發出一些意義不明的語氣助詞。
間或有人問出一兩個問題,也只能迎來日方透著虛假的吹捧和賓主盡歡的笑聲。
在逐漸脫節的考察團隊伍上,第二梯隊的則是一些四十多歲、五十出頭的老工程師們,他們默默的走著。有的時候也提出一兩個問題。不過日方接待人員很少會回答他們的問題,就是回答。大概也是以“斯米馬賽”的居多。
兩三句解釋下來,這邊的一群高工也不敢在技術上多問了。大概是覺得對面那種看小學生似的眼光,太讓人無地自容。
漸漸的這些人提問的聲音少了起來,多數時候只是的趴在實驗室的窗戶或者玻璃走廊上,艷慕的看著實驗室里面的日本人如何工作。
而考察團隊伍的最末尾,則是考察團里人數最多的一個層次。這里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同樣非常熱烈。他們多是一些總公司的權力部門領導或者下面企業的負責人,雖然對周圍的景色同樣嘖嘖稱奇,但他們似乎并沒有太多的感受。他們更熱衷于交流的,是路上看到的日本風光,以及他們手里搜集到的東京的購物信息。
這里面巴立德是最受歡迎的,因為他手里的美元夠多,小一千美金他自己應該是花不完的。這樣,幾個廠長或者主任、部長的就找到了他,這時候光用人民幣是換不來美元的,多少還要搭上點人情或者系統內的“好處”。
這樣美金從巴立德的手里嘩啦啦的流出去,他自己的臉上卻笑的根本停不下來。
不過考察團隊伍的末尾還有最后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竟然只有一個人。
宋云輝的日語不太好。不過好在日語和中文之間有不少漢字是想通的,結合圖片和上下文大概能夠猜出一些來。
他手上拿著一個筆記本,從下了客車開始手上就沒有停過。短短的時間里就已經記下了快小半本的內容。只可惜他并不是總公司的大領導,也不是業內聲名卓著的高級工程師。只不過是南方一個不到一千人的地方造船廠的小廠長。
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的單位效益竟然還不錯,海東造船廠的1000噸以下小型船舶,竟然在市場上有著不錯的口碑。
海西、海東,兩個造船廠的名字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在市場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海西造船廠能造大船,但造出來的船業只有受計劃內控制的國家單位才會用,根本不會有人到海西造船廠來特意訂購產品。
而海東造船廠人少、技術弱。可接連推出了幾個項目。比如說百噸級的近海漁船、河道駁船、拖船、沙船、貨船,很多能夠自己做主的集體單位,或者是鄉鎮企業、漁民隊社,老遠著就能摸到海東造船廠的門上來。
只是海東造船廠雖說是國企,可計劃內物資分配的也是可憐巴巴,很多業務要到市場上收購計劃外物資來維持生產,利潤上竟然反而沒有把計劃物資拿到黑市上當計劃外物資賣的海西造船廠好看。
對于這個略有耳聞的“一字之差”“兄弟單位”,巴立德自然是不怎么看的上的。甚至也正是因為雙方只差了一個字,巴立德對此還有些憤憤不平。小小的海東造船廠憑什么和我海西造船廠只差一個字?憑什么?
第三梯隊里的大紅人巴立德心里不痛快,這小小海東造船廠的廠長也就被無聲的杯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