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工人里,有偷廠里東西拿出去賣的三只手。可也有換個環境就發光發熱的杰出人物。
國企活力低下這個帽子,能扣到工人們的頭上嗎?
前世的胡文海心中,并沒有一個答案。或者這種單憑某個人群屬性,就給某個人定性這種做法,根本也就是不科學的。
八十年代參加工作這些人,并不會比五十年代參加工作的人要“壞”。但要說是體制問題。可五十年代的國企黃金期體制有什么不同?有些五六十年代參加工作的人,到八十年代爬到領導崗位,偏偏正是治亂之源……
胡文海坐在汽車里,此時他的心里是無比矛盾的。如果按照他前世的觀點,自然是支持國企賣賣賣,因為在他的目光所及范圍內,私企的效率和執行力無疑是比國企要強的。
王船夫搞電池打的外資節節敗退,搞汽車更是比那一票買辦國企讓中國人長臉無數倍。華為搞網絡能賣到美國人耍賴不讓他進入美國市場,可拿著國家補貼的聯想卻成了“美國良心企業”。
雙方的對比實在太明顯了,他下意識的自然是覺得國企乃是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者,只會憑借特權和政府支持搞小圈子和強壓私企低頭。中國的國企,除了明顯應該政府承擔的非盈利性質的領域,都應該和私企競爭者較量一下。
至于說資本家沒有良心,那要法律做什么的?監管到位,執行堅決,沒有良心有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不也一樣?
但是昨晚他和老爺子胡世武心血來潮的一番談話,卻讓他的人生打開了另外的一扇窗戶。
結合他重生之后的經歷和觀察,他不得不承認,自己過去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確。
……
“七十年代之前,工人的勞動積極性還是很高的,那時候工人對企業管理能夠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胡世武在聽到胡文海的提問之后,像是充滿了緬懷的說道:“八十年代之前,工人的前途不用說自然是相當好的,以工廠為家那不是說說而已,絕大多數工人是身體力行帶著這種責任感在工作的。哪怕這三十年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運動,但國家除了少數幾個年頭,仍然是保持了相當快增速的。”
胡文海當即點頭,這個數字他心里記得清楚。中國49年gdp是180億美元。到1985年是9000億美元。如果否定前三十年的建設成果,那這個數字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從地里鉆出來的?
gdp的增長,說明了工人參與管理這種模式是沒有問題的。是能夠為中國經濟帶來動力的:“可是爺爺,那為什么現在的國企工人卻沒有過去那種動力了呢?”
“為什么?”胡世武難得的哼哼冷笑:“因為工廠不是工人的了唄!你別看現在的工人還能和廠長拍桌子,可人人心里有桿秤。現在可不是八十年代之前了,不是工人當家做主,而是領導決定工人的命運。國家又消化不了那么多的新增工業人口。”
“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在迅速下降,城市工業人口面臨嚴重的就業困難,哪還有心氣和官僚爭奪企業的管理權?”
“誰在掌握這個國家和企業?廠長、技術人員和官僚,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當然就沒有管理企業的積極性。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畢竟咱們還披著國企的皮,管理層搞管理又不能學資本主義那些調動積極性的手段,吃相還不能太難看,所以就只能是拋棄效率追求所謂的公平,也就是變成了大鍋飯。”
“你看從進入八十年代。國企的效率就顯著的開始降低。表面上來看,是所謂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原因。但根本上,則是工人被排除到管理層之外,官僚開始獨攬資本管理權力導致的。不說別的,現在社會上都說十億人民九億倒,可真正能拿到倒賣利益的都是什么人?有幾個是沒有背景的普通工人?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不是自家東西,干嘛那么積極?”
胡世武的話說的胡文海目瞪口呆,他從來不知道,原來這段歷史在老人家看來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他又不甘心的問道:“那有沒有辦法再把國企工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果能夠回到五十年代工人勞動的積極性……”
胡世武干脆的打斷他的問題:“你問你爹。是愿意被全廠人監督著,拿著和工人差不多的工資,操著全廠最重的心。還是愿意大權獨攬,這個廠長一言九鼎。手下工人命運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