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繡城商業局的日子那真是有些艱難。自打倒霉催的工業局成立了自己的勞動服務總公司,盤活三產就成了繡城里最新的潮流。這么多年下來。哪個單位還不是破家值萬貫了。
有工業局帶這個節奏,輕工局也不甘示弱了。繡紡那可是解放前就在全國都有規模的企業,建國后這三十多年。儼然就成了個小社會。輕工局系統內收拾收拾,自己也成立了一個勞動保障總公司。
然后是開始被胡文海集火打擊的二輕局。雖然后來被賈局長連累的被拆分了繡城服務總公司,可人家畢竟底子好,手上自己掌握著一大批手工業和食品加工業供貨渠道和街道底層鋪面資源,反而是后來居上搞的有聲有色。
剩下什么交通局、教育局、衛生局、農業局,甚至是科委、科協、宣傳部和共青團系統,也都動起了腦筋。多了沒有,但是哪個部門的手里,還沒有點食堂、小百、供銷社之類的。三產實在是個好東西。大集體的性質,單位內部就能做主安排人進去。別的不說,好多工作不好安排等著接班的小年輕,往里面一塞可不就是齊活了?
甚至有些單位級別高,開辦的三產還能再安排幾個原來單位的領導進去。一來二去的,繡城市里這各種各樣的服務公司,如同雨后春筍似的就冒出來了。
多了這么一群餓狼搶食,這原本負責經營市內商業系統的商業局可真是抓了瞎。手上的供銷社體系被沖擊的搖搖欲墜,最可恨的就是二輕局,被胡文海收拾過之后。市里哪個系統都能再去踩上兩腳。什么面粉廠啊,毛巾廠啊,肥皂廠、造紙廠和罐頭廠。哪家來進貨都沒有不應的。
商業局找上門去,你這不對,得按照計劃統購統銷啊!二輕局后來上任的邴局長雙手一攤,我二輕局現在還是代罪之身,您商業局有面子自己去找其他系統,讓他們不要從我這里拿貨吧!
商業局馮局長差點沒被氣個半身不遂。
不過這繡城市里的三產也是良莠不齊,像勞動服務總公司的經理黃石,那是當年把熱化廠冷庫承包下來搞的有聲有色的主。帶頭人心里明白,下面自然跑不偏。算的上是繡城三產里搞的好的。
可還有的企業,只是拿三產當塞人的口袋而已。需要上崗的工人子弟來了。往三產一塞,領導的位置不夠安排了。往三產一塞,手上不盈利的資產,統統往三產一塞。通過剝離不良資產,倒是很有些企業轉頭就實現了盈利。
可三產這邊虧損的窟窿越來越大,原本都是一個單位的,你也不能看著三產的工人喝西北風吧?于是也只能把盈利源源不斷的扔到三產里面去,結果其實和原來并沒有什么不同,反而是讓企業的負擔更加沉重了。
三產熱潮這一年多有所降溫,可如今能站住腳的哪個也不是好相與的。主要就是勞動服務總公司、勞動保障總公司和繡城服務總公司這三家,背后站著工業局、輕工局和二輕局,可把商業局的供銷社體系給坑苦了。
供銷系統是商業局的“現金奶牛”,商業局如果刨除這一部分,其他的就只剩下管理職能,只能靠罰款來錢了。
面對這么一個棘手的局面,商業局的馮局長自上任以來,頭發都愁的快白了一半。
“局長,有兩個新科公司的同志想要見您。”
馮局長正在埋頭看著一份省里轉發的文件,1985年的中國或者可以被稱之為“馬勝利”年了。稍微關注點國家大事的人,基本不會不知道他的名字。
從今年年中開始,《時刻想著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廠長馬勝利》幾乎就以刷屏的氣勢,攻占了全中國所有的報紙版面。到了十一月,全國范圍內幾乎將“承包”,當成了是拯救國有經濟的一顆救命仙丹。
這個年代的中國人,無不渴望著有一種巧妙、而又一勞永逸的方法,能夠解決國企效率低下的問題。就像是迷信諸葛亮的奇謀妙計一般,相信著,并且尋找著這樣一種方法。
當馬勝利在石門造紙廠貼出請求承包的大字報,結果原本預計每年虧損10萬的八百人大廠,當年就實現了盈利一百四十萬。這個事跡經過全中國報紙的報道,頓時掀起了全國的熱情。人民無不相信,中國終于找到了拯救國營經濟的靈丹妙藥。
從七月開始全國報道馬勝利,到如今的十一月末。哪怕是遲鈍的渤海省官僚們。也開始鼓吹起承包的春風來了。
馮局長如今在翻閱的,就是這么一份省里下發的。號召學習馬勝利的精神文件。
“新科公司?”馮局長抬起頭來,還是要想一想,才記起來:“新科的人找我干嘛?他胡文海那么有本事,有事兒直接去找王市長啊!”
在自己親信的秘書面前抱怨了兩句,馮局長對胡文海要說怨念還真是不小。如果不是他搞出來的盤活資產存量和三產公司,現在的商業局系統也不至于這么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