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條繡城最繁華的大街上,幾乎是全繡城人都看到過這個倒計時。只看一車車的材料拉近去,百貨大樓里面傳來日夜不停的施工聲音。可要問這正在重新裝修的百貨大樓。最后會是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
好奇的種子在人群中種下,百貨大樓重新裝修幾乎成了十二月繡城人最關心的話題。
然而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百貨大樓被承包改建,意義絕非只是這么簡單。
胡文海的棋局上,這其實是補上了最關鍵的一塊拼圖。
如果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關鍵的一點不同,那肯定就是,八十年代的經濟計劃性仍然是非常強大的一面。
九十年代,制約人們購買欲望的只是金錢。八十年代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計劃指標。
老百姓買東西。錢、票缺一不可。單位進貨、出貨,計劃配額至關重要。
從1981年以來,中國就對部分生產資料實行了有計劃的價格雙軌制,逐步放開了一部分商品的計劃外價格控制。1984年規定工業生產資料的超產部分可在加價20%以內出售,1985年取消了原訂不高于20%的規定,超產部分允許按市場價格出售。
可是在市場上,計劃內商品仍然是極其重要的一種資源。因為不是所有商品都能超產,也不是所有超產商品都能讓人隨意購買。在八十年代,采購科是和銷售科同樣重要的企業部門,原因就是很多時候有錢也買不到商品!對于倒爺橫行的八十年代。能用計劃外商品的價格買到計劃內商品,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本事了。
而百貨大樓雖然被個人承包,但是根子上,它仍然還是一個國家單位。既然是國家單位,那它就有一種極為珍貴的資源,那就是計劃內的采購權。
可別小看這個權力,沒有它,那就只能看其他企業的臉色去買計劃外超產的商品,還不一定能買得到。很多鄉鎮集體企業,手上拿著錢,卻根本采購不到生產需要的材料。
二十年后,紅豆集團董事長周耀庭回憶這段歷史,在中央電視臺的專題采訪里,公然拿大嘴巴抽價格雙軌制的臉。他對著鏡頭說,“國營企業是老大哥,鄉鎮企業不是小弟弟,鄉鎮企業是私生子。那個時候,我們鄉鎮企業得到的是私生子的待遇。”
“紅豆發展起來,國家從來沒有給過一公斤的柴油,一公斤的棉紗,從來沒有任何計劃內的原料。1985年、1986年前后,紡織企業原料極其緊張,不少工廠都斷餐了,我們企業做外貿沒有棉紗,想到市里的部門去爭取一些。回答當然是沒有,因為你們是鄉鎮企業,不可能給一公斤棉紗。”
當時國家為了保護體制內的國企,曾經出臺過非常嚴厲的禁令。重要生產資料和緊俏耐用消費品的批發業務,只能由國營單位經營,不準套購就地轉手加價倒賣,不準倒賣計劃供應票證,不準任意提價,不準以任何形式索取額外收入,對投機倒把者,要堅決制止嚴厲打擊。
結果倒也真是清退了絕大多數的倒爺,但這些被禁令嚇跑的都是什么人?只是沒有社會背景的人,空出來的市場空間,肥了什么人自不必說。
胡文海花了這么大的力氣拿下百貨大樓,倒是有八分之八十的原因。是看中了它那個國企背景的“公章”。
八十年代的供應短缺,沒有這么一枚公章,甚至連計劃外產品還未必能買的到。有了這個權力。百貨大樓手上就有了計劃內的采購份額,用計劃外的價格購買超產商品,也就算得上是理直氣壯了。
不過事情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按下葫蘆又起了瓢。這邊胡虎和路大明入手百貨大樓剛有眉目。另一邊胡勝利成立東風速遞公司又冒出了阻力。
“繡城鐵路局駁了你的提案?為什么?你沒說,這個三產能夠大量解決鐵路職工家屬的就業問題?”
胡文海有些驚訝的看著胡勝利,實在想不通,這么好的一件事情,為什么卻被鐵路局的人給打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