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0zw,最快更新帝國玩具最新章節!
后世的互聯網上有這么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行業之所以成為軟肋,屢屢拖了國產飛機的后腿,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從來沒有走完一條從渦噴發動機發展到我扇發動機的整個路線。◇↓,
胡文海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正確,但在軍迷和愛好者輿論之中,似乎這也算是一種“共識”了。
沒有走完從渦噴到渦扇的這條路,當然也就不能完整的理解渦噴的設計思路和原理。
姑且,這種說法看似有些道理吧。
中國歷史上從某個渠道,得到了美國f101發動機的核心機。以這款ge9為太行發動機的核心機,然后將手上的al-31f的外涵道裝配上去,這就是后來的太行發動機了。
而在太行之前,中國的發動機設計上最成功的渦扇項目,也不過就是渦扇6而已。
而渦扇6,則是六十年代開發的項目。那個時候,國內連渦噴都還沒有吃透呢。
當時認為渦扇發動機原理上并不困難,總之不就是給渦噴加上一個外涵道嗎?正好手上有f101的核心機,還有al-31f的整機,干脆攢一塊不就得了?
大概就是打算抄近路,要不也可以叫做“盲動主義”吧。
當然,在當時看來,這大概應該算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太行在試車臺上的結果,貌似竟然也還不錯。除了有點漏油。表現上是符合設計要求的。
但投入到使用之后,一個美帝核心機配上一個毛子外涵道,可想而知就好像amd的cpu配上intel的主板。跑跑分還行,但是真用起來,自然是各種各樣的故障層出不窮——而且,這些故障仿佛印度人的導彈或者餅干姐的指路一樣,簡直可以說是隨機離散態的。
該出的故障出了,不該出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故障都是層出不窮。
只能說太行沒有摔飛機。真是馬克思保佑了。
到了太行b,總算是知道了渦扇發動機不能這么玩混搭。所以干脆為f101的ge9核心機從頭自己設計了外涵道,這才算是從頭走完了一遍渦扇發動機的設計過程。
在這個基礎上。后來的渦扇15才有實現的可能。
簡單的說,就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胡文海搞到了r35的全套資料,如果要以此作為核心機開發渦扇發動機。必然也要做到這一點。但是國內連內流場模型都沒吃透。甚至是比材料和工藝距離美蘇英法差的都更遠,談何自行開發?
現在需要的不是某一款發動機,而是把先進的發動機研發模式搬回來,把發動機設計的思路搞清楚。
圖姆斯聽到胡文海的話,心底松了一口氣。不管中方究竟想要什么,只要不是rb211這種不能談的東西就好。
哪怕對方獅子大開口,總歸還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談判可不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