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張昌謀這個中方總經理,就變成了一個受夾板氣的豬八戒。
里外不是人。
國產化進程不如意,大眾方面對他的工作不滿意。對國內供應商要求高、引進設備花錢多,又有人說他是崇洋媚外。
要國產化從國外引進生產設備,張昌謀和大眾方面的德國經理已經談妥了,但是到最后合同要簽字,他就愣是不敢簽。只能一層層的報上去,然后再一層層的批復下來才敢簽字。
比如說汽車生產用的漆包線,張昌謀要買杜爾公司的產品。這時候就有人站出來,意見很大:為什么不買中國貨?為什么一定要跟著大眾公司的要求,一定要買德國杜爾公司的產品?
就因為漆包線外面的漆皮,官司一直打到了當時的中國汽車公司董事長、曾經的工業機械部部長饒斌的辦公桌上。直到是饒斌批復了同意購買杜爾公司的產品,爭論才算是告一段落。
然而不要以為這只是個案,有些事情就連德高望重的中汽董事長饒斌都壓不下去。
魔都大眾剛開始能夠將桑塔納國產的部件只有四個,輪胎、喇叭、天線和標排,一共占國產化進度的2.7%。但就是這四個部件,也很是經過了一番針鋒相對的斗爭。
以喇叭為例,德國人的要求是桑塔納的喇叭必須能夠使用五萬次。然而饒斌部長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德國有禁止鳴笛的區域,但是中國在八十年代任何地方都能鳴笛,于是提出國產化的喇叭必須有十萬次的使用壽命。
就為了多出來的這五萬次使用壽命,配套企業于是就認為是魔都大眾在卡他的脖子,干脆把官司打到了工業機械委員會。結果呢?對這家配套企業,只能是擺事實講道理,苦心孤詣的勸說和解釋,最后是魔都大眾公司和德國大眾出面在原方案改動不大的情況下做了技改,這才把喇叭國產化配套做了下去。
這里面的工作情況,誰敢說水不深?工作這么困難,是因為什么?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魔都大眾本身沒有這么多錢,更沒有能夠用來引進設備的外資。
即使如此,仍然有人說張昌謀是對“德國人軟弱”。天可憐見的,人家張經理作為中方經理,難道就不想“硬”起來?
腰桿子不硬的原因很簡單,沒錢嘛。
鈞對這些問題心知肚明,要去接手魔都大眾這個爛攤子,他不是沒有信心。但現如今,一個更好的機會擺在了他的面前。
新科公司有著充沛的外資資本,有著和奔馳戴姆勒的合作關系,有著對方難以拒絕的談判籌碼。
如果能夠說服新科公司進入汽車行業,無疑是對魔都大眾的極大利好。有新科公司的資本加入,普桑國產化肯定會事半功倍。
但問題是,如何才能說服新科公司加入呢?
鈞摸了摸衣兜里,陳祖濤臨走之前給他的卡片。那個卡片上面,是如今正在帝都的魔都市長的聯系方式,聯系人是他的秘書,姓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