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記,史蒂文先生說,你們生產的壓力容器屬于超高壓的a1級別,生產過程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錯誤。按照科學的生產進度來說,你們應該在一個月以后才能完成這批產品,為什么你們提前了?”
盛京重型機械廠的壓力容器生產車間里,在無數巨大的、動力澎湃的鋼鐵機械中間,一群渺小的人類站在了生產車間的空地中央,對著正在進行的生產工作進行評判。
杜邦公司派出的是一個五人小組,盛重方面暫時負責接待的領導則是廠黨委書記何仁明。在盛重的接待隊伍和杜邦的檢測小組中間,則是省外事辦派出的翻譯人員,幫助雙方互相交流理解。
“我們提前了一個月完成工作,這難道不好嗎?”
何仁明聽到翻譯轉述的話語,有些莫名其妙:“我們中國的工人是非常優秀和吃苦耐勞的,為了盡快完成這項工作,我們充分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極大的發揚了主人翁意識。通過苦干、大干一百天等活動,最終才實現了進度提前一個月的成果!”
“不不,這不科學。”檢測小組的組長史蒂文搖著頭,仍不相信何仁明的話:“這不是用人的意志能夠克服的工作,最為消耗時間的焊接工作,是對人注意力和體力的極大考驗。我們美國有研究,一個焊工如果連續工作超過六個小時,那么他的工作失誤幾率將迅速增加。如果你們是通過加班的方式來縮短時間追趕進度,我懷疑你們生產的產品是否合格。”
“可我們對產品已經做過質量檢測,完全沒有問題。”何仁明瞪著眼睛,急切的說道。
“我對此保留意見。”史蒂文滿臉的不信任。
“好了,我們接下去進行現場審核吧。”史蒂文向著其他四人詢問過之后,手上拿著表格開始進行現場審核。
所謂現場審核,就是相對于資料審核來說的。史蒂文五個人已經對中方的技術文件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結果自然是毫無問題——資料文件就是杜邦提供的英譯中版本,能出問題那才見鬼了。
但是口說無憑,眼見為實。是否真的把技術落實在了生產上,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地方。
對杜邦的認證來說,不光是生產技術要求,就連對生產環境都有一定之規。比如說生產設備的流程設計,區域分開的規定完成度,生產過程中生產安全措施的執行力度,生產場地的規劃和衛生標準,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等級。這些項目粗看似乎和產品是否合格沒有直接關系,但如果這些項目不能達標,顯然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不具有穩定的質量水平的。
哪怕是一時能夠實現技術要求,但犯錯的幾率無疑要比達標后不知不覺就高了一大截。
這也是為什么盛重投入巨資對廠房進行了改造的原因,壓力容器生產車間雖然未必是盛重技術水平最高的的車間,但現在肯定是管理最為嚴格的車間。
經過兩個小時的評分工作,史蒂文小組的五個人臉色上要明顯好看了不少,顯然是這些環境評分都能令他們滿意。
而緊接著,進行的就是生產環節評分了。只要生產環節評分能夠通過,最終生產的產品也沒有質量問題,那么盛重就能拿到杜邦的壓力容器生產認證了。
有了這個認證,不僅是對盛重壓力容器產品水平的認可,更是可以以此為憑借參加國外項目的競爭,甚至是賺取外匯!
“史蒂文,他們的壓力容器鍛造技術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