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特杜邦和胡文海接觸的時間不短,雙方算的上是有些“交情”了。他頗有些自來熟的在沙發上坐了下來,自顧自在茶幾上給自己倒了一杯酒,帶著笑意舉起了酒杯。
“說來這個消息和胡先生還很有關系,去年杜鋰電池的利潤正式突破了二十億美元的規模,成為杜邦公司的又一個拳頭產品。杜邦公司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與胡先生開發的鋰電池技術功不可沒。”
亨特杜邦舉杯向胡文海致敬,臉上的笑容充滿了得意的味道。在拿到水鋰電技術之后,去年開始憑借杜邦公司的供應體系,水鋰電終于在世界范圍內——主要是歐洲,實現了全面供應。
以此為基礎,水鋰電電池的成本急劇下降,售價上也終于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幾乎對傳統的鋅錳電池形成全面壓倒的優勢。有了杜邦的支持,現在國際社會上正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運動”。一方面是支持各國對傳統干電池征收環保稅費,畢竟干電池需要用到重金屬鎘,自己的屁股都不干凈,這方面天然就矮了鋰離子電池一頭。
除此之外,水鋰電的電量和性能又大幅度超越了鋅錳電池和堿性電池,發揮出各種渠道優勢的杜邦在化學領域是相當恐怖的。不斷有化學和電化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站出來,在學術和輿論方面制造潮流,要求各國政府對可充電電池進行補貼,以提高環保水平。
實事求是的說,水鋰電電池從生產到回收,環境污染確實比傳統電池要小了很多。它唯一的缺點,就是成本上無法與傳統的干電池進行競爭。不過有了環保這面旗幟,各種場合下推廣水鋰電儼然正在成為國際社會上的政治正確。
看看杜邦推進水鋰電的手法,胡文海也只能承認,確實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也只有杜邦這樣的存在才能真正挖掘出水鋰電的全部利益。
在經過精心準備和大量資本的投入之后,在杜邦掌握水鋰電的第一年,水鋰電市場就交出了一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卷。全年產值八十億,在單純扣除直接成本之后的毛利潤就達到了二十億美元。雖然在最終計算的凈利潤方面還不甚讓人滿意,但這個前景就太過動人了。
利潤上雖然杜邦去年不過和摩托羅拉相持平,但兩者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在摩托羅拉手里,水鋰電是高端產品。除一部分自用之外,更多是當做特殊需求的小眾產品供應市場。利潤雖高,可市場規模卻小。
到了杜邦公司手里,雖然數據還是那么些個數字,但是隱藏在這些數字背后的市場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
拿到水鋰電技術之后,杜邦除了要求新科集團繼續擴大水鋰電生產規模,自身也在推進新的生產基地建設。在美國成立新的生產基地,應用更高自動化的生產線,從智利進口了更便宜的原材料,研發更先進的生產技術。種種措施多管齊下,水鋰電的成本下降的相當可觀。
有了成本下降的優勢,杜邦推動水鋰電推廣就有信心的多了。一改之前摩托羅拉將水鋰電當奢侈品賣的做法,表現出誓將水鋰電賣成必需品的架勢。
等到杜邦真正實現它的“水鋰電”戰略,到時候電池市場可就不是二十億美元這么丁點利潤了。
杜邦內部對鋰離子電池市場進行分析之后,認為結合技術進步,未來五到十年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美元級別并非不可能。只要解決了水鋰電的電壓問題,時期能夠應用到更多領域,杜鋰系列產品每年為杜邦帶來兩三百億美元的收益是可以預期的。
至于說反壟斷法律?杜邦家族表示,需要競爭對手?來人吶,給美國政府開十家法律意義上法人完全獨立的公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