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來,他手上的籌碼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么,他想拿到聚合物鋰電池技術的努力,就只能換一種態度了。
亨特杜邦對胡文海目前的狀態心知肚明,出了這檔子事兒,中國人在紐約搞出一場公路追逐賽來把他塞回了領事館。那么接下來,胡文海回國肯定是短時間內就會成行。
留給他的時間,恐怕是不多了。
“胡先生,那我就直說了。”亨特杜邦點著頭,像是很有誠意的說道:“杜邦希望能夠收購聚合物鋰電池技術,鑒于你恐怕不會在美國留下太長時間,咱們的談判就盡量簡單一些吧,究竟有什么是我們能夠提供給你的?只要我能做到的,這一切都可以談。”
亨特不再提什么合資公司的事情了,因為他已經明白,過往資本對公司創始人搞的那些手段——對胡文海來說沒有意義。
這個中國人,能夠在他任何需要的時候,賺到任何他需要的金錢。
妄想利用合資企業,通過資本優勢將他擠出去?或許最后的結果,反而是杜邦被擠出去,為人作嫁衣裳也未可知了!
所以他改變了策略,不再寄希望于合資的方式拿到鋰聚合物電池的技術。相反,他和杜邦家族已經認定,無論付出多么大的代價,都要完整的拿到鋰聚合物電池的完整專利權。
胡文海沉吟半晌,說實話,杜邦作為世界知名的財團,實力和影響力就實在是太恐怖了。
真的要與杜邦為敵,他還沒有下定這個決心。
可另一個問題是,杜邦的利用度在一百億項目里基本上開發的差不多了。
杜邦手里當然還有好多讓人眼饞的技術,可要想引進這些技術可不是只要解決資金問題就行了。
說到底,還是要自力更生才行。
想到這里,胡文海心底便有了決斷。
他伸出手來,豎起三根手指:“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五十億美元,可以分五年支付。”
亨特杜邦想都沒想就痛快的點下頭來:“沒問題,五十億,五年分期付款。”
“第二個條件,杜邦的科研體系要向新科公司開放,每年杜邦的研究機構或者關聯研究機構要接受五千名新科公司派出的訪問學者,安排五萬名本科、研究生進入美國的非社區大學學習。”
胡文海這個條件一出,亨特杜邦的臉就像是啃了一口檸檬一樣酸的皺成了一朵菊花,連忙說道:“胡先生這個要求也太高了,五千名訪問學者和五萬名留學生,中國目前公派留學生都沒有這個數量吧?需要消耗的資金不說,上哪里去找這么多學校去錄取這么多中國學生?又哪里有這么多崗位安排這么多的訪問學者?”
胡文海手指敲打著桌子,似笑非笑的看向亨特杜邦,不緊不慢的問道:“這么說,亨特先生是覺得做不到這個要求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