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0zw,最快更新帝國玩具最新章節!
有的時候不能不承認,電影雖然被稱為第七大藝術,但是其本身對技術的依賴絕對是超過了前面的其他六個藝術形式。
不論是繪畫、音樂、舞蹈還是文學、戲劇、雕塑,技術總是屈居于藝術之后,更多是在探求人類思想,是以“人”為本。一個窮光蛋,并不影響他是一位藝術大師。
但是電影這個第七藝術,卻是嚴重的依賴于資本。
每一次技術進步,對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是一種顛覆。從黑白到彩色,從默片到有聲,從幕布到熒屏再到imax,從2d到3d,從一塊屏幕到虛擬現實,技術的變革讓這種藝術越來越“昂貴”。
而更先進的技術,又更能承載藝術家們在電影中使用更多的表現手法,傳達更加細膩而真實的感受。
八十年代國內的電影拍攝,受限于設備和器材以及拍攝手段,導致表現手法照香江的港片和好萊塢都有相當的差距。
比如說后世普遍采用的吊鋼絲拍武打,最起碼你要有一臺吊機吧?在蓋樓大多都是手工的年代,電影廠又上哪里找吊機來拍攝?何況以國內幾個電影廠的需求量,又有哪個重型機械企業,會投入資金為拍攝電影專門投入技術去開發高空攝像之類的配件?
要指望電影廠自己搞,這個就更不現實了。
所以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大多都是以情節取勝,視覺享受這個東西是講究不了的。
可說是情節取勝,但這個年代里電影廠的工作者們都是一群什么人呢?用華影之王里的話來說,是從牛棚里剛平反的憤憤不平的“舊知識分子”們。
除了會哀嚎“我們知識分子怎么能去干農活”的河殤流,這幫人還能寫出來什么狗屎東西呢?
既不接地氣,也沒有什么人性上的共鳴,除了吹捧自由主義和黑tg,這幫子所謂的“文化人”腦袋里就只剩下一堆牛屎了。
這些人寫出來的文字別說接地氣,簡直就是充滿了“負能量”,又怎么可能轉換成好的影視作品。
當然,也不是說八十年代就沒有好電影了。電影廠里一些編導還是創造出了不少優秀作品的,也能做到貼近觀眾生活,適當解放思想。比如說著名的廬山戀,可以說為國內社會風氣解放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像芙蓉鎮這樣的電影,雖然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波瀾,但仍然沒有擺脫政治運動的窠臼,距離商業化的電影差距非常的大。
如今電影廠一部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過十幾二十萬就是大制作,說實話,哪有什么資本去追求視覺效果呢。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事實就是這么個事實。
所以當王大海看到《三國演義》的成品之后,頓時就坐不住了。
這電視劇的視覺效果竟然跑到了電影的前面,這叫什么事兒?
看看三國演義的拍攝條件,攝影機和膠片是進口的高清產品,拍攝手段上更是花樣層出不窮。除了軌道攝像、空中設想,在戰役鏡頭中甚至還有從直升機向下拍攝的俯瞰鏡頭!
要知道在此之前,這樣的大手筆基本上就只有八一廠近水樓臺才玩的出來。
真是羨慕死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