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后來郭德綱的相聲向著下三路發展,雖然市場反應好了,但是說藝術性真未必有馮鞏那么高,倒是正好方便封建班主制度復活。
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基本上大多數當代劇都有其社會意義,諷刺、抨擊和反應社會不公等題材是電影主流。
單從社會意義這一點來說,八十年代老電影還真是很有些自信的。
反過來說,胡文海擔心帝都廠里有什么河殤流、傷痕文學的公知之類,多少也算是不懂內情的杞人憂天。
這個時代里帝都廠的演員都是哪些人呢?李雪健老師還是自己人生中的顏值巔峰,蔡明阿姨嫩的能一掐就出水、漂亮的不比港臺女明星遜色半分,唐國強在孔雀公主里以小鮮肉的形象征服了全國少女的心。
基本上來說,這個年代的演員、這個年代這一批電影人,在思想上還是可靠的。
不可靠的反賊公知們,此時大多數都還在央視和各地報紙這樣的媒體里打混呢。
非要尋找黑暗面去討好外國人在國外拿獎這個路數,要到所謂的第六代才發展成熟,這些老電影人如今還不至于淪落到去國外尋找認同的地步呢。
胡文海是把未來的電影拿來,和這個時代的中國電影來比較。九十年代后,中國電影要么沒錢、要么沒技術、要么沒思想。能抗梁的就那么幾個,又大規模的受到港片的沖擊,當然就從那以后是沒法看了。
可八十年代這一批人,做電影的仍然是至少在用心去做,做演員的還是靠演技而不是臉蛋,做發行的還沒學會炒作和封面黨,做觀眾也還沒有那么浮躁。
所以說這一階段的國產電影,如果從觀眾接受程度來看,其實真的還是很了不起的。
“是這樣的,我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和王廠長探討一下。”胡文海沉吟一番,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國內電影應該說從根子上,與國際電影是很不同的,有著自己的觀念和方式。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外的很多東西都會進來,也包括國外的電影。”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這么說吧,我現在非常擔心的就是一二十年之后,我們中國人腦袋里的思想,并不是由我們自己設計的。而是完全跟在了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后面。我們的電影市場,會不會完全成為好萊塢的殖民地?香江回歸之后,我們的電影是不是會變成港片用來借尸還魂?我們自己的東西,能生存下來嗎?對此我是非常懷疑的。”
“那胡總的意思是?”王大海聽的有些發懵,胡文海這操的是哪門子心?這是個資本家要想的問題嗎?別是他把自己當成宣傳部長了吧……
胡文海當然不知道王大海在悄悄的腹誹他,文化藝術這個東西,說實話,確實不是他能操心的地方。
不是說他沒有這個資格,而是如今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已經太多。光是工口的一票業務,本來就夠讓他不眠不休的工作個十年了。若非是新科集團有一整個秘書團替他進行預處理,光是需要他看的文件每天都要以噸來計算。這么多事情要等著他去安排,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管八竿子打不到的思想領域啊。
可是話說回來,電影、或者說影視宣傳,說不重要也不重要,說重要也重要。
不重要是它不當吃不當喝,有沒有它并不會影響人的生存質量。可說它重要也重要,至少胡文海是不想,未來中國的電影銀幕上,再堂而皇之的放映什么美國人的戰爭主旋律電影,只因為導演是個會說中國話的香蕉人。
想想看,如果未來的中國沒有《大國重器》、沒有《舌尖上的中國》、沒有《超級工程》、沒有《大國工匠》,甚至是沒有《我在故宮修文物》,想想看社會上的輿論會是什么樣子?
可回過頭來,全明星的《建黨偉業》和《建國大業》被拍成了什么樣子?有臉和大決戰系列比一比?
那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來的未免太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