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千億人民幣存款,社會上流動的資金至少還有兩千億。包秘書想過沒有,一旦發生哄搶,這股洪水能沖毀一切。”
歷史上物價闖關的影響,絕不僅僅只是發生了搶購潮而已。這股五千億人民幣的購買力因為物價闖關釋放出來,差一點就毀滅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
可以說在1988年的10月,中國無疑面臨著一個命運的岔路口。
如果真的有多維宇宙,那么一定有一個沒有及時停止物價闖關的中國,它今天說不定已經是第二個印度,甚至說不定是第二個敘利亞也難免。
在物價闖關失敗之后,國內甚至掀起了一股改革的倒退趨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非公經濟的第一次倒春寒發動起來。
國家不得不把價格闖關失敗的屎盆子,扣到了非公經濟的頭上。
次一年,中國的非公經濟變發生了嚴重的倒退。一些人擔心私營企業的膨脹發展,最終會造成中國社會主義的“變色”,更趁著這個機會發動起來。
針對改革政策的質疑,從四面八方如同打地鼠一般的冒了出來。
對改革的攻擊和批評文章如同遮天的彈幕,在中央和地方的媒體上到處出現。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自1981年以來規模和力度最大的、針對私營企業的整頓運動開始了。
首先是對私營企業的偷稅漏稅進行打擊,補交稅金的比例達到個體戶數量的80%,補交的金額比上一年度的稅收還增長了一倍多。
其次是清理整頓非公新興企業,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就被認為是他們。因為非公企業們搶奪了國營企業的原材料,所以他們成了通貨膨脹、市場失控的罪魁禍首。
對非公企業的整頓主要是兩種方法,一個是直接宣布他們生產的是“偽劣產品”,然后停產關廠整頓。
另一個則干脆沒有理由,由各地工商局在某個時間之后,不再給非公企業頒發經營執照。
這樣多管齊下之后,當年中國的非公企業數目,至少整體減少了50%。
傻子瓜子的年廣久,1988年還喜滋滋的作為第一批私營企業拿到了帝都頒發的試點執照。然而到了次一年,因為這股風潮,第二次的進了監獄。
為了避免遭到年廣久的下場,一些人甚至主動將企業送給了國家。王廷江、蔣錫培,便是依靠這樣的手段,挺過了這段改革“倒春寒”。
還有一個名叫“李書福”的人,將自己的北極花冰箱廠也捐給了當地政府,然后帶上一筆錢去深土川讀了一所大學。
也是在這一年,萬寶的鄧紹深、近海的胡春保、寶德的于振國……
直到第二年為止,妖都全省共有222名廠長經理外逃,攜款超過了1.8億人民幣。
還有更著名的某次事件,差不多也可以追根溯源到物價闖關的失敗上面。
在物價闖關失敗之后,為了應對通貨膨脹,宏觀調控造成的經濟驟冷。差一點,只差那么一點,就把中國剛剛成長起來的非公經濟給斬草除根了。
從經濟過熱的搶購到經濟驟冷的計劃調控,像妖都萬寶這樣在搶購潮中,因為上級機關嚴令爆發產能而庫存急劇增加。而沒過多久,宏觀調控之下產品銷售遇冷,頓時因為爆倉而資金鏈斷裂。眼看著要成為替罪羊的鄧紹深,不得不無語凝噎的“潛逃”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