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衛士系統,還不算之前伊拉克的七十億,還有69式坦克和56沖、蠶式導彈、殲七戰機這些零碎的小項目。
兩伊戰爭到去年結束,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工和軍隊、科工委、航工部、各工業部委辦公司,寶利和總裝、總后,甚至還有中國現役工程部隊出國賺的施工補貼,還有格魯門通過中國對伊朗的轉口貿易……
胡文海不知道中國究竟賺了多少錢,但絕對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數字。
有了這筆錢之后,再加上持續多年的大裁軍。中國軍隊的數量減少了,但由此可分配的資源卻極大的豐富了。
88式坦克比歷史上的裝備量有了提高,并且新的第三代坦克也已經展開研制。
陸軍正在開展的數字化改革,空軍對三代機戰術進行摸索,海軍則整日沉迷于氪金大建。
區域防空艦和作戰系統經過幾年摸索,沉了一艘在赤瓜礁的驗證艦之后,海軍又著手建造新的試驗艦。
這次的試驗艦則完全是按照軍艦的結構進行建造,以驗證各系統之間的干擾情況。馬島海戰之后戰艦各子系統的干擾成了戰艦設計最為關注的方向,國內的戰艦射擊驗證,除了陸地聯調和上艦測試,發展到全部實際安裝的試驗艦,可以說真正的區域防空艦已經是近在咫尺了。
空軍成立航空公司,海軍搞遠洋漁業和海洋運輸,手上的小錢錢可比歷史上這個階段解放軍撒丫子搞軍隊經商好的多了。
歷史上這段時間軍隊經商不僅沒有給軍隊賺到多少錢——部隊做生意根本不是那塊料,大多數生意不是收益太低就是根本虧本,賺錢的往往還附帶臭名聲,甚至是借著軍隊身份違法違紀。
真正做正經生意能賺錢的,簡直鳳毛麟角。
胡總能帶著摸不到頭腦的部隊搞幾個靠得住的穩定財源,軍隊方面也就省的把手往灰色地帶伸了。
這么一搞,國內軍備水平提升的速度就非常可觀了。
也不只是軍事水平,胡文海折騰這么幾年,八十年代末國內gdp做過山車的機會是沒有了。動不動來個百分之十幾又跌回百分之七八,歷史上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不能說的那一年,gdp增速干脆跌到了4.1%。
國內經濟在過熱和緊縮中玩心跳的事情是沒有了,從1986年到1990年之前,每一年的gdp增速都維持在12%以上。
同時重工業和基礎建設投資持續增長,出口自從抱上了蘇聯的大腿,八十年代末進出口總額猛增到了兩千八百億美元的水平——相當于原本歷史上1995年的規模。
更不用說這是在國內高科技產品有相當替代產品情況下實現的,歷史上的進口外匯占用大戶,半導體電子業至少實現了15%的代替作用。
到1990年,國內統計前一年的生產總值,結合通貨膨脹之后的結果,兩萬七千億人民幣的數字可是嚇了很多人一大跳。
這樣的發展速度,讓國際上很多人都對中國經濟拭目以待。
飛速發展當然是個好事,但另一方面國際上關注中國的眼睛多了,做事情也不那么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