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灣在九十年代發展同樣非常迅速,依靠美國的工業轉移做代工貿易,不僅賺取了非常豐厚的利潤,甚至連三代機的經國號都造出來了。
香江的經濟是依靠轉口貿易,只要大陸還依賴它這個特殊的窗口,輕而易舉的就能在經濟上拿出非常漂亮的數字來。
李家坡則是美帝扶持的東南亞小弟,何況位置實在太過重要,隨便做點什么都能賺錢。
韓國的發家史則比較坎坷,先是在重工業上投入巨資,依靠鋼鐵產業推動經濟。然后進入造船業,接著是大化工和合成纖維。九十年代后期,開始在汽車業和電子產業發力……
然而如今的韓國經濟,就在即將騰飛的前一刻,忽然被人當頭砸了一棍子,似乎有些被打蒙了。
胡文海從穿越伊始,手里有點閑錢就在瘋狂的向東北地區輸入鋼鐵產能。早期是依靠杜邦財團引進美國的鋼鐵工業轉移,后來是從蘇聯大拆煉鋼設備抵債,還有從老歐洲收購的落后產能。每年單是渤海省增加的鋼鐵產能,都要以千萬級別計算。到九十年代全國鋼鐵產能就已經超億噸,同期韓國人的鋼鐵產能是多少?答案是兩千一百萬噸,大概是渤海省的三分之二。
而且在這一歷史時期,韓國因為國內經濟上行,人力勞動成本顯著增加,并且原材料極為依賴進口等因素,已經逐漸無利可圖。
重工企業集團們將目光瞄準了下一個利潤增長點,那就是造船業。
就在韓國人雄心勃勃想要進入造船業釋放鋼鐵產能的時候,中船總公司忽然橫空出世了。巨型總段造船法的應用,讓韓國人不論是技術還是成本,都沒有與中船競爭的能力。
中船和三菱聯手絞殺韓國造船業,1986年當年韓國經濟立刻就不好玩了。
到胡文海搜集夠了籌碼,將引進領域瞄準大化工產業之后,韓國人已經徹底欲哭無淚。
渤海省的經濟對韓國形成了強烈的競爭關系,韓國未來的幾家大型企業,看看三星、現代、lg和韓進、大宇這些企業,幾乎都是經歷過造船業階段發家。
但如今這些企業,卻在國際造船業市場上只提供了不足8%的產能。
韓國造船業還沒成長起來,就已經被中船給掐死了。
亞洲四小龍,現在看很有可能混進來了一頭“假”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