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和甫在中推核心機研發過程中展現的天賦和能力,就此被上級挖掘了出來。
參加太行發動機的研發工作作為一個選擇,擺在了江和甫的面前。根本不需要考慮,他果斷的接過了這份重擔。在上任伊始,江和甫便提出了一份頗受重視的提議。
《系列核心機研制派生發展型號》的報告,就此直達天聽,引起了航發系統上下的一番劇烈地震。
一個為十號工程配套的太行已經讓606所上下焦頭爛額,江和甫竟然上來就想給項目制造更多的麻煩?
簡單的解釋一下這份報告,其核心思想就是說,太行的核心機不能只配一個太行,而是應該根據太行的核心機派生出更多的發展型號來。不僅要能裝機殲十,還得能通過調整外涵道等設計,將它裝到其他的戰斗機上,甚至將它的大涵道比加力改型裝到轟炸機上,無加力型則可以用在運輸機上,或者以其核心機開發客機發動機,進而衍生出先進的工業動力燃氣輪機來。
想法自然是好想法,但執行起來未免就讓人太過蛋疼了。真要這么搞,首先一點就要求設計師徹底將太行的核心機和高壓、外涵道,乃至整個系統全部吃透。
這對太行那個f101的核心機來說,實在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如果國內真的能把f101給吃透,那也不至于以后會出現發動機上天往外噴零件這種要命的事故了。
太行最初的想法,本來就是f101的核心機加上al-31f的外涵道,是個在不了解渦扇設計思路下,不求甚解的做法。張恩和只有在ws-10失敗之后,才認識到這種做法是走不通的。
但那已經是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的事情了,江和甫在太行可能失敗的局面下,臨危受命承擔起了ws-10a的研發工作。
但實際上相對于ws-10,ws-10a幾乎可以說是重新設計了一款渦扇發動機。
也就是從ws-10a的研發開始,江和甫推進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模式改革。首次遵循了“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先進部件、核心機、驗證機到型號研制”這一科學的發展模式開展渦扇發動機的研制工作。
這對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可以說是具有里程碑式巨大意義的進步!
江和甫吸取了太行發動機進展不順的教訓,從頭開始將f101和al-31f的核心機設計徹底吃透。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態度去面對ws-10a的設計,這才有了后來ws-10a裝機殲11的成績。
然而到那時已經太晚了,ws-10a和ws-10b的服役并沒有讓中國追上美俄兩國的第一梯隊。兩款發動機的產能問題也始終無法擴張到滿足需求的程度,這都是ws-10a著手太晚的原因。
回首這一段歷史,江和甫便是那個身處世界焦點的男人。
而一個拉風的男人,不論是歷史如何改變,始終都會成為世界焦點。
這次會面胡文海,便是他和劉大響兩人決心推動系列核心機派生發展型號這一計劃的重要動作。
“宋總的問題是解決了,不過劉院長和江總師的任務可還沒完成呢!”
屠基達作為中間人,穿針引線可以說是基本功了。見到宋文驄的事情告一段落,自然是不會忘了還有劉大響和江和甫兩人在旁邊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