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航天的計劃,我能斧正什么?我也不懂行……“
胡文海翻開李緒遞過來的文件,剛看了兩眼,忽然“咦“了一聲。
等他看過了兩三頁紙,便不由低頭沉思了起來。
“你們要從新科晶圓廠定制一批芯片?200mm直徑的晶圓,150mm的單片芯片肯定沒問題,180mm具體能不能做出來,我們需要研究一下。“
胡文海說完,忽然笑著彈了彈這份文件,意味深長的說道:“如果我沒猜錯,這種芯片還需要做抗輻射的加固處理吧?它工作的環境,應該不是在地球上。”
“嗨,真人不說假話。”李緒干脆的點了點頭:“胡總果然是個明白人,我們打算把它用在衛星上。您手里還有從索尼得到d技術,就一并授權給我們吧?“
胡文海“哦——”了一聲,拍了拍腦袋,這才想起了自己還有從索滔天那摳出來d技術。
目d技術經過新科和江光總廠的聯合研發,攻克了索d關鍵技術中的微小鏡片技術,使中國d技術水平距離后世普遍應用d技術僅僅落后了一代,完全可以進行實際應用了。
這樣一來,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大量采用衛星偵察技術的背景下,航天系統想到要研發數字傳輸農業普查衛星,顯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數字傳輸農業普查衛星別看它好像很高科技,所以價格一定很貴、效果一定很好。事情并非如此,對于航天系統來說,研發數字星最迫切和顯著的需求,實際上是——省錢。
對,就是省錢。在數字傳輸農業普查衛星投入應用之前,中國的農業普查衛星采用的都是膠卷返回式的普查衛星。將地面光學圖像用膠卷拍攝下來,然后發射上去的衛星再返回地球,由此獲得衛星拍攝的圖像。
這就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每次有農業普查需求,都得現打一發火箭上天不可。而實際情況更糟糕,因為衛星不是你說打,說打就能打的。航天發射是有著嚴格計劃流程的。這樣一來,任務彈性和實時性基本就不用提了。
更要命的是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返回艙如果質量不過硬摔在地上碎了,膠卷被不知道情況的牧民撿回家修廁所這樣的事情都發生過。而更完蛋的是掉在海里,那就連膠卷的影子都看不到,唯一得到的就是聲納里那“咕咚”一聲響,真正是打了水漂。
航天系統本身的軍事背景,讓他很多系統和能力,和二炮都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像農業普查衛星,早前往往都是直接從二炮拉過來的東風五號重新刷了遍漆而已。遇上局勢緊張需要密集發射的時候,國家連核威懾能力都要嚴重受到影響。
如果能夠用數字傳輸星來實現農業普查,這個優勢就太大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顆衛星不需要返回地球,在它的全使用壽命周期中,隨時隨地向地面傳輸它獲得的地面圖像。
光是因此節省的膠卷返回艙和刷漆的東風五號,就已經完全值回票價。何況因此增強的戰略預警能力和外層空間偵察能力,更加不是光算經濟賬能體現的。
隨著新科晶圓廠突破了200mm晶圓制備技術,同時芯片制程也順利的突破到亞微米級別,數字傳輸的農業返回衛星技術已經是只欠東風。
這個東風,自然就是航工部如此要結好胡文海的原因了。數字傳輸星誠然是好東西,可研發投入的資源也是海量的。航工部航天系統窮的都要二炮摳牙縫了,上哪找能啟動一項航天計劃需要的資金去。
航工部航天系統的一幫技術宅想破了腦袋,始終無法為數字傳輸農業普查衛星找到一個盈利的模式。畢竟如果光是省錢,其實國家現在有更省錢的辦法。反正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國內那么多國防項目都削減了,難道還差一個農業普查衛星嗎?
不打衛星,自然是最省錢的。而航工部要說服國家批準和投入,就得說明自己的這個項目雖然需要國家投資,但我們過后是能賺錢的!
光省錢不行,在這個年代,你必須得會賺錢!而胡文海之前對航發系統的那一番表現落在航天系統諸人眼中,確實是騷的不行。
那么,他有能力,讓航天系統的項目也煥發出新生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