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機電工業部的消息,普桑國產化項目顯然是站在了當前技術普查的浪尖上。一方面當然是國產化的成果矚目,但是另一方面……
汽配行業的企業想護住自己盤子里的奶酪,有些吃相就太難看了。
有些話,說它有道理也有道理,但說它沒道理,那也就是狗屁道理罷了。
軍工系統沒有規模生產的能力?這話說對也對,軍工產品的數量怎么和民品比。但你乘用車系統說這話也好意思?扣掉了進口乘用車的數量,國內國產乘用車有個屁的規模生產能力?九十年代前,依靠普桑項目搭建起汽配體系之前,你們量產什么汽車了?唯一能量產的乘用車212,北汽那也是軍工系統的底子啊!
就九十年代前國產乘用車的數量,和59比產量還不一定誰高呢。砸給汽配系統引進技術、擴大產量的資金,如果拿去給軍工企業解決質量穩定問題,你猜哪個更省錢?
讓人尷尬的是,技術普查的結果出來之后,不僅是軍工系統的性價比比汽配系統高。機電工業部驀然發現,原來就連農機系統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都是完爆了汽配系統的。
畢竟相比起乘用車,農機的產量真是不知道要翻了多少番了。單說一個數量最多的小型拖拉機,1986年全中國的保有量就超過了四百萬,年產70萬輛,這批量生產的能力和你汽配系統比怎么樣?論質量穩定,那也是給農機系統引進技術更劃算吧?
何況即使單論技術能力,農機系統的水平也絲毫不弱。東北的農機使用率極高,自然農機系統的影響力也不小,配件企業遍布關外各地。作為隱隱有東北龍頭趨勢的渤海省,書記牛進寶有時候也不能只操心自家這一畝三分地,還要替北邊的兩個兄弟多出頭才行。
至于說商用車系統,當然國內現在商用車生產基本供不應求。乘用車嘴里說是看不上商用車的技術,實際上誰看不上誰還兩說呢。
王榮軍和汽配系統當然不想肥水流了外人田,然而技術普查的意義本就在于此。打破國內各系統的圈子和山頭,以決絕問題為導向重新對國有企業的資源進行洗牌,此乃大勢所趨。
不過暫時來說,有魔都方面的支持,王榮軍還算能夠支撐下來。想從魔都大眾、從汽配系統端走這份蛋糕,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當然,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王榮軍端坐在辦公桌前愁眉不展,普桑國產化這一百億的國產化基金究竟能否肉爛在鍋里,已經不是他能夠左右的了。
暫時來說憑借魔都對中央的影響力還能軟磨硬泡的扛著,但是長遠看來,普桑國產化項目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
國內這塊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決戰之地實際上并不在魔都,甚至不在國內。讓我們將目光放遠一些,飛過廣闊的太平洋,越過美國的西海岸,來到紐約和華盛頓這塊美國的心臟地帶。
在這里,一場艱苦的談判,正在決定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的世界大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