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蘇聯解體,其中內因確實是千頭萬緒。但蘇聯作為一個巨大的國家,世界兩極之一,是如何失去它的凝聚力的呢?不得不說,卡托姆采夫這番話確實是正中了問題的中心。
如果不是戈氏摧毀了經互會體系,那么蘇聯即使面臨冷戰失敗,也是萬萬不可能淪落到解體這種境地的。
民族問題是一方面,但民族問題對蘇聯來說是始終存在的,何以在這個時候突然爆發了呢?蘇聯建國近百年,東歐在其經營之下難道說真的就這么離心離德?以至于一朝之間,所有的經互會國家都要拋棄蘇聯?一樣米還養百樣人呢,沒有這樣的道理。
實際上,蘇聯打造的經互會體系,早就已經將整個東歐都綁在了自己的身上。而蘇聯使用的手段,便是控制了整個經互會的能源供應體系。經互會內部交易,蘇聯提供的石油供應,結算是以國際油價的一半來計算。以低價能源供應,來給自己和北約國家之間打造了一個隔離地帶,來保證蘇聯的戰略安全。
有蘇聯的低價石油,東歐各國的能源體系是完全與蘇聯綁定、依賴蘇聯供應的。這樣的有利態勢,即使蘇聯上層再怎么胡搞亂搞,東歐一票小弟也沒有這個膽量離開老大自己單干。
不說別的,只看烏克蘭后來和俄羅斯鬧掰,俄羅斯最大的殺手锏就是切斷東歐的天然氣供應。
烏克蘭的天然氣出了問題,頓時整個歐洲都要給烏克蘭施加壓力,俄羅斯這蘇聯遺產至少還能再吃三十年沒有問題。
然而戈氏的一個命令,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徹底瓦解了蘇聯的這條百年大計——經互會內部結算,從九十年代開始,不再接受盧布,而是全部采用“自由外匯”結算!什么自由外匯?就是美元!
臥槽尼瑪,經互會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貿易體系,采用美元結算?戈地圖這個腦袋,真不知道是怎么長的,里面裝的大概都是阿米巴原蟲吧?
經互會這些窮國、小國,原本就是蘇聯養在冷戰前線的對峙國家,過往是嚴格依賴經互會體系來打造自己經濟政策和工業分工的。冷戰兩大貿易體系,從來都是誰也不搭理誰。
結果經互會一夕之間改用美元結算,各國哪有什么美元儲備?隨之而來的,就是能源體系崩潰,不用說立刻就會傳導到整個經濟體系,東歐各國經濟全部出現問題,過往積累的盧布外匯儲備,瞬間變成一堆廢紙。
盧布的信用破產,那牢不可破的聯盟,自然也就變成了“不攻自破的聯盟”了。說起來蘇聯這個國名起的倒也恰如其分,果然是牢不可破的聯盟只能被人從內部攻破。
只是這么一來,即使是東歐跟隨蘇聯最緊密、最鐵桿的東德,都受不了要跳反,何況別人?連鎖反應之下,也就是蘇聯的東歐部分徹底分崩離析的局面。而蘇聯的解體,也不過是這一動作的后續反應罷了。
卡托姆采夫不虧是一名大科學家,立刻就意識到了蘇聯當下解體的罪魁禍首。然而現在才發現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哎,蘇聯……再也沒有什么蘇聯了,我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也就這么完了……”
卡托姆采夫遭受這一巨大打擊,失魂落魄之下,似乎已經失去了全部的人生希望,心若死灰。
胡文海卻不能任由他這么消沉下去,在核聚變方向上的投入,是他未來必然要堅定不移執行的戰略。
雖然說“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只有25年”,但這至少是可以預見的下一次工業革命最可能的一條道路了。
未來三十年后,中國的全球化導致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會很大。全世界的動亂和增長放緩,反應到經濟上就是逐漸爬坡吃力,泥足深陷。所謂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其實就是一種緩和的經濟危機。
不同在于美國當年大蕭條,是采取消滅人的方式來去產能,用殘酷無情的競爭來把工業體系打碎,然后重新再造一遍,最終實現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手中的目的。而中國去產能,是要淘汰落后、工業升級,通過可控的行政手段,將去產能中的殘酷一面,盡量的降低了。
但只要下一次工業革命遲遲不來,未來的經濟危機總不會無限期的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