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另一方面,德國人手里的美元實際上也相對有限。
1991年,世界上第二大外匯儲備國是日本,持有的美元、黃金、特別提款權和imf頭寸高達七百億美元以上。這是日本從1985年廣場協議以來,為應對日元升值采取的特別措施。
而眾所周知,德國雖然也簽署了廣場協議,但他們的應對策略與日本并不相同。德國人在面對馬克升值的壓力下,并沒有選擇金融對抗手段,而是利用馬克購買力增加的優勢,促進了本國的工業體系升級。
雖然從后來者角度看,德國的應對方式才是最正確的。然而另一方面來說,也就意味著德國必須大量的使用從國際貿易中得到的美元。因此在九十年代初,相比日本的外匯儲備,德國的外匯儲備在國際上只排名第七——扣除聯動匯率要求德國持有的歐洲各國外幣儲備,德國人手里的美元實際上只有不到四百五十億。
而在之前的馬克匯率危機中,德國央行手中掌握的美元儲備,已經消耗了至少50%。
當然換句話說,德國央行在之前的操作中,至少讓國際市場上減少了五百億馬克以上的存量。少了這么大一塊彈藥,法國人借都借不到馬克,可以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正是知道這一情況,科爾對法國人此時進場才毫不擔心。就像未來匯率市場上沒人能攻擊人民幣匯率一樣,國際市場上人民幣的存量就那么多——反正肯定沒有24萬億人民幣在市場上交易,但中國央行手里卻是有四萬億美元儲備的,這你怎么玩?
此時市場上德國馬克的情況也相對類似,除非哪個國際金融機構再有五百億馬克外匯儲備,否則你法國人拿什么往外賣呢?
法國人就像是清道夫一樣,幾乎將市場上的馬克搜刮一空。然而即使如此,在德國央行有備而來的情況下,也不過是消耗掉了馬克的上升勢能,讓馬克匯率開始進入整理區間。
“虛驚一場,看起來法國人這次要為他們的官僚主義效率而支付學費了!”
科爾得意的哈哈大笑,這一番多空較量持續了整整一個交易日。數百億的外匯在市場上你來我往、刀光劍影,德國人雖然胸有成竹,也不由得感到有些心力交瘁。
法國人的行動遲緩,被科爾認為是沒有抓住機會、但又心存僥幸的一種冒險行為。
在法國人明顯后繼不力的局勢下,德國央行終于奠定了自己在外匯市場上的地位。先滅英美,再降俄羅斯,苦戰踏平法國,幾乎完成了德國在二戰中的所有夢想!
然而……
既然是夢想,那就總有醒過來的時候。
“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有些危險了,幸好法國人也沒有了足夠的籌碼。”
央行行長施密特幾乎是整個人都癱在了椅子上,顧不得是在總理辦公室,毫無形象的深深呼出了一口氣。
“干得好,施密特!”科爾對此并不介意,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容滿面:“這次任務你完成的很好,怎么樣,有沒有興趣在下一屆擔任我的內閣成員?”
施密特聞言有些激動的站起身來,連連點頭:“當然,這是我的榮幸!總理閣——”
“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