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raine?!”
“國際問題專家”維薩里奧諾維奇的這番話,讓他迅速在歐洲徹底成了名人。惶恐的歐洲人似乎忽然意識到,“原來還有這種操作?!”。
關于烏克蘭的各種消息和討論,開始出現在歐洲的各大媒體上。
烏克蘭的經濟基礎顯然比俄羅斯要好的多,工業體系強大、糧食產量豐富,科學技術和人民素質也都很高。而且重要的是,烏克蘭非常向往西歐的自由世界社會。
從819事件蘇聯解體之后,烏克蘭就在著手進行選舉。而從目前烏克蘭所執行的政策和體制來看,顯然是有著向西方靠攏的趨勢。
就目前烏克蘭政壇上的重要人物所支持的政策來看,這些人的作為和思想,顯然都很符合西方國家的“審美觀”。
因為從目前看來,烏克蘭的政治體制最大的、最顯著的特點,emmmmmm……就是沒有體制。
如果有人能夠看到未來五年的歷史就會知道,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烏克蘭竟然在獨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連一部憲法都選不出來。
這tm還不夠“自由”,還不夠“民主”?
而且從西歐人民的一貫意識里,蘇聯就是俄羅斯對其他國家、民族壓榨的工具。除了俄羅斯是邪惡帝國,其他加盟國都是受脅迫和殘害、需要解救的小女孩。
這烏克蘭,我們可不是有義務幫它從俄羅斯的邪惡羽翼下解救出來嗎?
“武裝烏克蘭!”、“解救烏克蘭!”,“烏克蘭女多男少,是男性天堂!”,“烏克蘭女人都是長腿金發的毛妹,而且還特別渴望男人!”。類似這樣的論調,一時間占據了從泰晤士報到太陽報,幾乎占領了所有人的眼球。
在巨大的“民間壓力”下,很快英法等國就出臺了關于向烏克蘭提供援助與投資的政策。在公眾和媒體的一片歡呼聲中,一架架載滿了歐洲金融界精英的飛機,開始降落在基輔鮑里斯波爾國際機場。他們揮舞著自己手中的支票,向一切他們目光所及的一切開價。
在歐洲人志得意滿的驕傲歡呼聲中,仿佛烏克蘭已經成為了歐洲之盾,讓俄羅斯瑟瑟發抖。
然而就在1991年的圣誕節前,俄羅斯媒體忽然發布了一條重磅新聞。
“俄羅斯與烏克蘭黑海造船廠達成合作意向,將提供后續建造資金,以收購并幫助完成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oo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