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不善的國企破產、資產重組、工人和領導去勞務派遣名單里領救濟。什么?你說你企業領導想賣掉企業?憑什么呢,賣也輪不到你們來賣!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企業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招拍掛,等著資產被優質企業兼并。至于人,那就看拍賣所得企業看不看的上你們了。
當然,這樣做也不是一定能杜絕的了所有的陰謀鬼域。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兼并過程中生存下來的企業一定是強壯的。
這些強壯的企業當中,又有一部分申請了試點混合所有制。深滬兩市早期能夠上市的企業,無疑絕對都是這一類優質企業。
比如說滬市第一股,新科通信股價經過三年的增長,八千萬股每股股價已經達到四百塊以上。按照新科通信1991年盈利四十億、以20倍市盈率計算,三百二十億的市值相對于新科電子40%的股份,似乎已經沒有什么上漲的空間。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年,國內在通信領域基礎設施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包括電話擴容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多個國家級計劃,以及國家對無線通信產業的大力支持。等到這一批基建投資熱潮過去,新科通信就必須去海外爭奪市場維持規模了。
說到這里,讓人長嘆一聲的是新科廣場的盈利能力也開始奮起直追了。與電信聯手推廣的百城萬店網吧計劃進展順利,新科廣場同樣到處開花,地價上漲帶動的貸款再投資模式,讓新科地產已經不僅不再需要新科集團投資,甚至已經開始反哺關鍵項目。
對此,胡文海心里難免百感交集。
即使有這么多現實客觀因素,但實際上若非是滬市的漲停板制度,新科通信的市值完全可能突破上千億。
這也造成了早期中國股市里,一票難求的盛況。開市三年以來,中國股市迎來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大牛市。只要能夠上市的企業,無不是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于是發展到1992年春節之前,以至于股市要發行股票,不得不采取抓鬮抽簽的方式。
也就是說在買股票之前需要先花錢買一張認購證,但是能不能拿到股票就是完全憑運氣了。
但這樣的規定結果,卻是催生出了一個新興的身份證中介行業。中國各地的身份證,被匯聚起來通過各種手段向著兩市集中。
這大概也算是一種舉國體制了吧。
在這樣的熱潮下,滬市內部卻發生了工作人員私分股票認購證的事件。憤怒的股民們甚至導致了社會的大規模動蕩,以至于國家不得不出面緊急宣布了一次大規模的增發。
然而即使如此,火熱了三年的中國股市,仍然讓人措手不及的迎來了第一次熊市。
在這熱鬧喧囂的社會背景之下,1992年的猴年春節如約而至。
希望在這暫新的1992年里,能夠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