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東北作為一個地區,那么可以說八十年代東北擁有的是全國排位第二的高校教育資源。在過去的社會體制下,不需諱言,東北就是擁有極高的人力素質水平。其實只要看看這一時期,以及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里,高層領導們的工作履歷就能得出這一結論了。
原歷史上,東北是沒有好的人才和項目嗎?東北并不缺少機會,但問題是機會到來卻留不住。
擁有國內第一梯隊的教育資源,但高校畢業生留下來的又有多少?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最后導致了整個地區不可逆轉的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但好在,這種情況剛剛出現一點苗頭,就被一筆筆從天而降的大量投資給扭轉了。
到1991年,隨著前期投入的相繼落實,盛京的很多投資項目都已經進入了盈利期。這其中包括有機床、沖壓生產線以及汽車發動機,重型機械設備和航空產業,它們正在重新成為盛京的支柱產業,并且產生了相當多的第二產業利潤。
于是就在這兩年里,盛京迎來了一個gdp的井噴期。
從鐵道部的全路會議到組團調研,到國防科工委三天兩頭蹲點督促推進蘇27國產組裝,最后二號更是打著拜年的名義從帝都殺了過來,眼看著就是從盛京過了這個猴年春節。
所有人都想知道這樣一個問題,盛京的模式是否能夠推廣到其他地區?我們是否已經找到了國企改革的靈丹妙藥?
說實話這個問題,就連胡文海自己都不敢打這個包票。
東北的經濟發展,誰也不知道是體制改革獲得的成功,還是因為大筆投資打的雞血。
各路經濟專家和研究學者,論戰從學術期刊打到大眾傳媒,誰都有一套看似有理的理論。當然,也是少不了各種“美國專家驚呼中國經濟奇跡”、“東北模式必將在1993年走向崩潰”之類的加粗黑體字標題了。
但是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速度掩蓋了很多矛盾,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可以通過發展的方式沖過去!當重新站在岸上回頭望去,當年一些看起來地動山搖的問題,早就已經不成問題。
至少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就不用再成為老大難問題——沒有衰落過,當然就不需要重振。
反正二號首長這個正月里,頻頻在東北各地的電視新聞里亮相。從滿洲里、綏芬河到吉大與梅河口,丹東和牛莊也是同樣少不了。最后轉了一圈回到盛京,又是預定了601的團圓飯。
說起來,自打空軍的胃口被進口f-14養刁了之后,601的日子是真有些不好過了。
為了支持同時開發三款三代機,空軍和中航可以說是幾乎被逼到絕路了。飛豹被砍了,殲八同樣被砍了,更不用提回家吃自己的超七了。不僅是大刀闊斧的砍項目和二代機編制,又要搞一發三型、搞多功能雷達、模塊化航電,601手里的項目幾乎不是被拿走就是被停掉了。
到如今擺在601面前的就剩下了一個,蘇27國產化背水一戰。搞不成、搞不好,那601就得面臨被踢出空軍裝備制造商行列的待遇了。殲八z的夢做做就行了,醒了趕緊去搬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