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煤油補燃循環發動機,這就是蘇聯航天系統的九陰真經。
哪怕是蘇聯解體三十年之后,僅憑在這一技術上吃老本,俄羅斯就仍然能在世界航天領域占有一席之地。rd-180和rd-191兩款發動機的大名如雷貫耳,美國要制裁俄羅斯都要首先考慮如何為nasa解決替代發動機的來源,開啟自我研發模式。這對于21世紀的美國人來說,已經是太過陌生的經歷了。
如今中方一開口就把目標瞄準了這樣的核心技術,那真是在刨蘇聯航天系統的“祖墳”了。
弗拉基米爾雖然知道如今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可仍然將腦袋晃的跟個撥浪鼓一樣:“中國的同志可能不太了解,高壓液氧煤油補燃循環技術是需要極高工業基礎的,就是拿給你們看,別說能不能造出來,看不看得懂都不一定!”
蘇聯人半個世紀的航天爭霸,確實有說出這種話的底氣。
在冷戰之中,美蘇兩國的太空爭霸都是吞金黑洞。真金白銀砸了幾十年砸出來的航天體系,這才是弗拉基米爾說話的底氣所在。
中國人想要趁火打劫,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幅好胃口。
液氧煤油補燃循環發動機是蘇聯航天皇冠上最璀璨的明星,不僅推比高、經濟性好、更加可靠,而且最讓人眼饞的就是它可以重復使用的特性。
如中國如今的火箭發動機試車,每次測試都需要報廢一臺同批次生產的火箭發動機。不僅測試結果不可靠,而且測試成本更是相對讓人無法接受。
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航天系統在衛星發射市場還要以價格取勝,真的是吃了太多的虧。
要想拿下液氧煤油補燃循環發動機,肯定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要說因此就不搞液氧煤油發動機嗎?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毒火箭必然會被淘汰,這是歷史趨勢。并非是毒火箭技術不夠先進,也不是毒火箭不夠經濟或者不夠可靠,中國如今在偏二甲肼毒火箭上取得的成績,早晚是要向液氧煤油或者是氫氧火箭方向轉移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安全在航天領域是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的。
中國在第一次發射長二捆的時候因為密封圈被腐蝕,導致推進劑泄露,為了搶修而造成了一人犧牲多人中毒的事故。后來1996年長三乙發射失敗,火箭升空后一跟頭栽倒在了發射臺兩公里外的山坡上,受傷和死亡的人數更多,很多人都是因為火箭燃料導致的中毒。后來當地的地下水被偏二甲肼污染,很長時間無法飲用。
在普通人看來,中國的火箭發射似乎總是成功。但航天工程作為一個運輸工具,失敗卻是連美國人都無法避免,可以說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偏二甲肼的毒火箭有一千一萬種有利的因素,但毒火箭發射失敗所造成的污染和對工作人員造成的危險,卻是無法回避的。
只此一點,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國家都會想方設法開發更加安全的技術路線。蘇聯一發火箭報銷整個航天領域所有頂尖專家的殷鑒不遠,擁有無窮潛力的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這才是毒火箭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
對于當今的中國航天系統來說,無疑液氧煤油路線是最有可能、也最適合的研發方向。
然而對于蘇聯遺留下來的這個航天系統,卻也不會如此輕易就將這份瑰寶雙手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