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哈薩克斯坦政府已經是竭盡自己的能力,做出了盡可能正確的決策。
即使換了任何一個領導班子,也不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做出更好的規劃安排了。
然而這場救災行動,只能說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悲劇的標簽。
乘坐直升機先期抵達的救災隊伍,物資分發過程中被哄搶一空。
想要維持秩序的士兵,被記者們的照相機描繪成了窮兇極惡的豺狼虎豹。打倒在地的,當然是“人民的吶喊”。
狼藉的現場,成了拷問當局救災決心最好的刑具。
后續大部隊的行動也不可謂不快,從機動到卡拉干達到救災物資裝車和抵達漢套僅僅只用了兩天時間,這絕對是精銳部隊的機動效率。
可是這兩天時間里,他們仍然跑不贏記者們制造慘案的效率。
更何況從漢套抵達托別,可是需要穿越剛剛遭遇沙暴災害肆虐過的莫音庫姆沙漠東南部,放到世界行軍史上這樣級別的艱難行軍都是屈指可數。
單從軍事行動角度來說,哈薩克斯坦這支快速部署部隊,無愧于精銳之名。
可惜他們面對的敵人,比他們能夠想象的更加強大。
鉛字和照相機的威力,在這場戰爭中遠比機槍大炮和火箭彈來的更加強勁。
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趕到托別,每一棵樹、每一顆草被沙漠吞噬都是一次慘案,更遑論是一個雙目無神的小女孩,拎著一個布偶熊站在托別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呢?!
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痛、心酸、心碎的故事,在這座城市中輪番上演。
有手捧著一灘水,卻因為缺水倒在門口的母親,她的小兒子站在家中斑駁的玻璃后面,面向街道望眼欲穿。
有拋錨在沙漠中央的伏爾加汽車,全家人相擁著在車里度過沙漠的夜晚,發現時已經變成了一組冰雕……
在媒體的描繪之中,這座城市距離感動全世界,大概也只差一個沙灘和小男孩了。
哈薩克斯坦政府所面臨的輿論壓力,由此可想而知。
當四天之后救災車隊終于抵達托別,阿拉木圖日報上反而開了一個天窗。
偌大的頭版上面只有小小的兩句話——不是每天都有頭版頭條,但是每一天都可以在這里讀懂哈薩克斯坦。
可以想見,阿比舍維奇在看到這一期報紙的時候,臉肯定是綠的。
而緊接著在第二版,阿拉木圖日報又刊登了一篇文章。
隨著軍隊進入托別救災,很多人可能以為這場媒體盛宴已經進入了尾聲。
然而阿拉木圖日報用這樣一篇文章正式宣告,這場盛宴不過才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