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是個神奇的年代,作為二十世紀最后的十年,國際局勢的變幻卻如同將前九十年都濃縮在一起,讓人有種目不暇接的茫然無措,又有種迎接大時代到來的壯懷激烈。
時間進入到1992年,中國的變化更是充滿了輝煌和詭異。胡文海在幾乎所有人的視野中消失了大半年,不說某些秘密戰線的心驚膽戰,市場上也充滿了關于他的傳說。
從新科一枝獨秀的八十年代走向九十年代,中國的私營經濟終于迎來了一場爆發式的發展。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大邱莊,年營業額破十億的太陽神,年利潤額破四十億的萬向,和他們相比新科似乎都有些聲名不顯了。
不過如今在社會上最引人關注的,卻是一個剛剛在釣魚臺國賓館完成技術鑒定的“國家級科技成果”。
“我們長城公司發明的新型節能電機,不論是價值還是市場,都遠超于新科集團的鋰電池技術。鋰電池技術為中國創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匯,那么我們就有信心為中國創造上萬億美元的外匯收入!只要國家支持我們,中國必將再崛起一家超過新科集團的大型科技企業……”
這個在科技日報頭版頭條里侃侃而談的人名叫沈太福,說起來和胡文海還是東北老鄉。他發明的這種調速電機確實有可觀的節能前景,說是個好項目其實倒也沒錯。
然而再好的經也怕歪嘴的和尚來念,為了推廣和生產這種調速電機,沈太福采用了一種變相的企業債券方式來籌集資金。在極短的時間里,他就憑借24%年利籌集了2000萬的資本。以此為基礎,長城的集資風暴正迅猛的席卷全國。
“胡總覺得這個項目怎么樣?我不是說調速電機,不過這種籌集資本的方式……”
資本,不論什么時候都是困擾私營企業發展的關鍵命脈。銀行的利息水漲船高就不說了,貸款一直以來都是國企才能享受的待遇。小微私企想從銀行借錢,沒有門路幾乎就是不可能。
如果能利用長城公司這種所謂“科技轉讓”的手段,繞開銀行的手直接吸收社會資本,這個前景就太美妙了。
“祝主任,您就不用試探我了。”
胡文海的面色明顯粗糙了不少,哈薩克斯坦的草原上別的沒有,風沙卻是能讓人留下一輩子無法磨滅的痕跡。
他敲下最后一個回車,然后從電腦前面抬起頭來:“長城公司這么搞,或許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但我們都知道,經營企業是有風險的事情。銀行借出去的錢,有貸款專員24小時睜著一只眼睛盯著都會產生大量的壞賬。那么像這種企業拿到的錢,要怎么監管、要怎么保證最后企業穩賠不賺的把這些錢和利息都還回去?”
“還不回去……難道最后要國家買單嗎?”
租自行車的押金說不退就不退了,也不見有國家兜底,缺少監管的社會融資從來就是個定時炸彈。真要是長城公司破產、沈太福跑路成功,不知道多少人積攢一輩子的財富都付諸流水,社會上又是一片動蕩,到時候不管過程是什么,受傷的還是國家的公信力。
“咳,國家當然不可能買單的。”
祝主任已經有了風聲,明年可能要再上一步。他如今擔任的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在經濟上發言權很大,但是壓力同樣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