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元佶能夠懸賞花紅找這頭豬來看,元佶家的條件應該比較好,不然也不可能為了一頭豬能組織人手專門去找。
但越是這樣尋找,若是真有人偷了豬,估計偷了豬的人也不敢把消息放出來,要么偷偷摸摸地把豬宰了,要么偷偷地把豬放了。
差不多兩個月以后,元佶最后也只能報上個舍財免災的念頭,丟了就丟了吧,放棄了繼續尋找這頭豬。
話分兩頭,元佶從豫州遷居到汝陽縣,其實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身上,那就是元家絲綢的經營。
衣冠南渡之后,接著就到了隋唐,桑蠶養殖的中心也隨之移到了江南。汝陽縣地處黃河長江交接之地,水路陸路的條件都很不錯,自然也就成了桑蠶養殖的一個重要基地,除了本地種桑養蠶之外,也是絲綢生意的一個集散地。
這頭母豬,元佶是養了十多年,但與自己家里的絲綢生意比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在汝陽縣,桑蠶業和江南比起來,場面上也許比不上,但好歹也是本地的主導產業,也算的上是規模手工業了。
但是呢,這個規模手工業很費勞力,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了保障桑蠶業的正常運轉,當時,官府還頒布了告示,女性只要年滿十五,都必須要學習養蠶的技術,甚至更小,便要學習養蠶。
歸結起來,像汝陽縣這種環境,從事桑蠶養殖加工的人手也就相當地缺乏,特別是熟手,更是養殖戶加工戶爭搶的對象。于是,在汝陽縣很多地方,都張貼有招收熟練工人的廣告,薪資也不低。
在元佶的豬丟失不久之后,有一天,不知道從哪里來了一位年輕的婦人,衣著甚是簡陋,停留在汝陽城里某戶養蠶人家的門口,攔著門子,說是看見了他們家貼的招工告示,自薦上門應聘。
正在門子考慮著是不是把這件事情告訴自家主人的時候,可巧,這戶養蠶人家的男主人正準備出門,瞧見自家門子被一個婦人纏著,便問是怎么回事。
門子說,這位婦人自稱是從外地來汝陽尋親流落此地,可是親戚家早已搬走,現在她還沒有找到落腳的地方。
婦人說她聽見咱們家在招工,于是過來想到我們家來碰碰運氣,看有沒有可能在我們家先落下腳找口飯吃,等稍微掙得點盤纏后再做打算。
說到這,門子頓了一下,我告訴她咱們家人手已經招滿了,可是她還是不走。
聽了門子的話,男主人也有了興趣。其實在古代,找工作和現代也差不多,沒有保人出面,來歷又講不清楚的話,主人家一般是不那么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