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或許會有人說,講故事的人是不是在用夸大的詞語來吸引人的注意,騙點擊量。其實不然,在古人的歷史上還真出現過這個事情。
而且,如果只是簡單的用“一頭野豬引發的血案”來描繪這樁事情的話,其實都是往輕的地方說。
翻開《左傳》,里面有這么一段話:冬十二月,齊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于車,傷足喪屨。
然后,干寶在整理《搜神記》的時候,把它也從《左傳》里拎了出來:魯嚴公八年,齊襄公田于貝丘,見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車,傷足,喪屨。劉向以為近豕禍也。
這樣看來,“彭生為豕禍”事,或許史上是第一個人與豬的靈異故事。
翻譯成白話的話,也很好理解。
莊公八年的冬天,十二月,齊襄公在姑棼游玩,興致比較好,就領著一群人帶著鷹犬浩浩蕩蕩地跑到貝丘一帶打獵。
冬天,本身山野里的食物就少,野物也就自然找地方躲起來了。但齊襄公卻不管這些啊,他只知道自己帶著一大群人出來,沒弄到點東西,心里肯定就不舒服。
于是,齊襄公就讓手下的隨從四下分開,自己站在戰車上面指揮過來指揮過去,要求隨從們擴大面積,轟趕野物,自己身邊就只留了幾個貼身侍衛。
可別說,齊襄公的戰術效果還是比較可以的。沒過多久,站在車頂上的齊襄公就看見一頭大野豬出現在視線里。這可讓齊襄公歡喜得不得了,終于有機會逮到個大家伙了。
齊襄公轉頭吩咐幾個貼身侍衛,大伙兒準備好,前面有頭大野豬冒出來了。咱們爭取一次性干掉它。
聽到齊襄公的吩咐,幾個貼身侍衛也是躍躍欲試。等扎好馬步,擼起弓箭,順著齊襄公將的方向看過去,幾個侍衛也是一驚,那里有什么野豬哦,倒是已經死去很久的公子彭生,出現在他們面前。
幾個原本張弓拔劍準備射殺野豬的侍衛嚇得瑟瑟發抖,趕緊把自己看到的情形稟告給了齊襄公。
齊襄公一聽,頓時火冒三丈。明明是一頭大野豬呢,你們怎么說是彭生?大白天的,說什么鬼話咯。即使是彭生,他莫還敢在我的面前做什么妖啊?
看到幾個侍衛瑟瑟發抖的樣子,齊襄公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你們不敢,那我就自己來;然后提起弓箭就對著那頭野豬一箭射了過去,嗖地一箭,正中野豬,把那野豬射趴在地上。
齊襄公洋洋得意的說,看,還不是中了。現在,你們幾個過去把它給我拖過來。
猶自還有些惶恐的幾個侍衛又朝開始的方向看過去,沒錯,確實是頭野豬,齊襄公射出的箭還插在那頭野豬的背上。莫非是自己先前看花了眼?
稍微有些鎮定下來的侍衛便上前,準備去查看戰果。不料,剛往前面走幾步,那頭中箭的野豬居然從草叢中像人一樣站了起來,張牙舞爪的朝著齊襄公這邊沖了過來,一邊沖一邊大聲喊著還我命來。
野豬的叫聲凄凄慘慘,莫說把幾個侍衛的魂都只差嚇掉,就連站在戰車上的齊襄公,也是一個趔趄從車上掉了下來。
好在幾個貼身侍衛還是很有職業道德,雖然被那頭野豬嚇得半死,但是還是選擇圍攏在了齊襄公的身邊,沒有四下逃竄。
大家靠著戰車準備和野豬殊死一搏的時候,詭異的是,那頭野豬居然不見了。于是,大家架著齊襄公邊警戒邊往大路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