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無私天地寬,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話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紀曉嵐記錄了一個朋友講的故事,據說是一個叫陳云亭的人說的。
事情發生的時間應該是在乾隆年間或者是之前,具體地點是哪里就不清楚了。
陳云亭說,某年,一個從臺灣過來的通譯信使或者郵遞員進京送信,這個故事,就是在這個郵遞員打尖的途中發生的,具體也不清楚是那個驛站。
先說下驛站是怎么回事吧。現代漢語把驛站解釋為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說詳細點的話,就是在古代,京都的政令要傳達到地方,或者是邊疆的信息要傳回朝廷,得有專門的通道來進行辦理。但是,像戴宗那類的人物又少,即便是馬匹,也不可能“又要馬兒跑的快,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終日飛奔啊。于是,朝廷在各大交通要道上,每隔一段距離都設置一處驛站,便于人員途中食宿和馬匹更換。
如果要更通俗一點去理解驛站的話,我們把現代社會里的幾個詞語綜合起來,大家可能就會更明白驛站是怎么回事。比方說物流網點,這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很普遍,什么順豐啊中通啊,存放快遞的地方,方便人們取寄件;再有就是郵局,華夏境內,沒有到不了的地方;然后還有一個詞就是駐某某辦事處等等。
在古代,驛站的設置與交通有很大的關系。急腳多是騎馬,普通的則靠步行,所以每隔上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驛站,郵遞員的日常也基本上是頭天黃昏時趕到某個驛站住宿,第二天清早再往下一個驛站趕。
在陳云亭的這個故事里。當時,那個郵遞員是在黃昏時在某個驛站打尖的。
吃過晚飯后,郵遞員在院子里溜達了一會兒,眼見天快黑了的時候,郵遞員四下打量了一番,正準備回房間休息,瞧見有一個腦袋伸在墻頭上窺視自己的院子,再定睛一看,呵呵,居然是個美女耶。
雖說墻頭上露出臉的是一個美女,但這個郵遞員的責任心卻很強,覺得自己帶的東西事關重大,擔心是有不懷好意的人在這里假裝試探情況。
于是,郵遞員一邊朝著那個美女大聲呵斥,你是干什么的,趴在墻頭上干什么,然后一邊向院墻邊走去,準備把那個美女攆走。
聽見郵遞員的呵斥,美女一下子從墻頭滑了下去,等使者趕到院子外,卻什么影子都沒有。
等郵遞員回到房間,躺回床上時,郵遞員有點睡不著了。這女的從哪里來的呢?說是強人派人來刺探消息吧,好像又不是。
當今皇上和朝廷對驛站可是看得很重,每年都會派人專門巡察驛站的運轉情況。雖說談不上像紫禁城那樣戒備森嚴,但朝廷的大佬們都沒有輕視過驛站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