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三年,酷愛書畫的趙佶登上大統寶座。
大觀四年閏八月,趙佶任命張閣為知杭州,兼領花石綱。十一月初三,在圓丘祭祀昊天上帝,赦免全國,明年改元。
這一年,夔州段長江水溢出河道。海水清澈見底。趙佶放出宮女四百八十六人。南丹州首領莫公晟內附朝廷。
這時在北方的汴梁。把目光看向南方,在南方的福州城,北城門的邊上有一戶專營早餐的人家,操持著是飲食界的早餐生意:賣豆乳。
這門手藝是他們家祖上傳下來的,不知有多少年了。在當時的福州城,這戶人家的豆乳生意也差不多相當于現代的茶顏悅色吧。
這里,簡單的把豆乳也說一下。傳說這個東西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據說是劉安的母親生病了,吃不下東西,咋辦呢?劉安又是個大孝子。
于是,便在制作豆腐的基礎上開辟了國人的頂級飲料制作方式:把大豆用水泡漲之后,用磨子磨碎,過濾,再煮開,端給母親喝,而劉母,在喝過幾碗劉安親手制作的豆乳后,病也好了。
福州城北門邊的這戶人家,既然以豆乳作為自家的營生,每天制作豆乳后剩下的豆渣自然也就不少。即便是街坊鄰居拿去了不少,但每天的豆渣處理依舊是個問題。
怎么辦呢?那就養豬吧。在古代,靠養豬致富的人可不少。
這戶賣豆乳的人家,家里的營生就有了個良性的循環。種豆子買豆子,做豆乳,豆渣拿來養豬,然后又賣豬,拿賣豬的錢用來種豆買豆。用現代的話來說,就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了。
不過,這戶人家的豆乳營生和養豬事業,卻是分開的。想想也是,要是某戶人家前院埋豆乳,后院養豬,那個味道確實扎實得很。
哪怕你的豆乳味道再好,當客人坐在前面就著豆乳啃著饅頭的時候,冷不丁一陣陣豬糞的味道不時鉆進你鼻孔里,即便店鋪沒有倒閉,恐怕也是門可羅雀。
于是,這戶人家的婦人,便在北門里面守著自家的豆乳店,這戶人家的男人,就都在北門外的郊區干著養豬大業。慢慢地,就成了福州城里的富戶。
轉眼就到了政和元年,還沒出正月,這戶賣豆乳的人家,就發生了一件怪事。
說起來事情其實也很簡單,他們家的男主人在郊外養豬,豢養了幾頭母豬。這個正月的某個晚上,家里的母豬下了幾頭豬仔。
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事情就偏偏這么怪異。當時他們家的男主人也到豬圈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