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登基以后,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厲兵秣馬沉寂一段時間以后,從元光六年開始,先后派衛青霍去病連年出塞,直到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深入漠北,自此“幕南無王庭”。
打這以后,邊疆西域見到漢家顏色,莫不戰戰兢兢。因為大帝一句“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可是滅了很多不懂事又看不清眼色的家伙。
太初元年,西域的大月氏不知從哪里弄到了一只長相怪異的公雞。這只公雞長著兩個腦袋四只腳,但只有一個身子一個尾巴,喂食物給它的話是兩個腦袋一起吃食,打鳴也是兩個腦袋一起引亢長鳴。
起初,大月氏準備自己把這只雙頭公雞養著,當著國寶一代一代傳下去。可想著“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再加上大宛國因為不肯進獻汗血寶馬而被漢武大帝一怒興兵,大月氏上下一合計,還是準備老老實實的將公雞獻給漢武大帝算了,因為大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如果是惹得漢軍前來,別說國寶當不成,恐怕還會有滅國之憂。
太初二年,大月氏的使者進了長安,得到覲見的機會以后,使者如實向漢武大帝稟告了這只雙頭公雞的由來和國主的想法。
大殿里,漢武大帝和大臣們在聽到使者實說實話以后,都是歡喜得不得了,皇上和大漢的名聲已經威加海內。
于是,漢武大帝便讓使者把雞呈了上來,和諸位大臣一起欣賞欣賞,瞧著這長著兩個腦袋四只腳一個身子一條尾巴,叫起來兩個腦袋一起昂首的雞,也都是覺得很稀奇。
再說,又聽使者說自家的國主原本是想將這只雙頭公雞當成傳家寶的,但因為漢家天威,不遠雪山瀚海將雙頭公雞送過來,在場的君臣都是笑呵呵。
于是,漢武大帝便收下了大月氏進貢來的禮物,讓人把雙頭公雞安置在甘泉館里。然后給大月氏的使者賞賜了很多禮物,讓使者的隨行教導甘泉館負責養雞的雞人怎么喂養它,還專門叮囑雞人找幾只漂亮的母雞給雙頭公雞作伴,看能不能再繁殖幾只雙頭雞出來。
但這只雙頭公雞被漢武大帝養起來以后卻不叫了。
聽到稟告以后,漢武大帝一開始還以為是雞人養殖不到位引起的,還把雞人教訓了幾次。可是雞人說,隨著使者來的專門伺候這只雞的人也在,方法也是他教的,總不能是自己有問題吧。
在經過幾番稟告以后,朝里的大臣們也知道了雙頭公雞不打鳴的事。
于是,大家就都紛紛向漢武大帝進諫,這個雞不叫,不應該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因為在大殿上,大家都聽過它的叫聲。現在它不叫了,這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啊。
見大臣們隔三差五和自己這樣說,再說自己去了甘泉館幾次,雞的樣子和來的時候差不多,但就是不肯叫,讓雞人給它找的伴也被它驅趕到了角落里。漢武大帝也是很煩躁,但礙于自己先前在大殿上說的話,便讓人找來使者留下的協助養雞的人,告訴他自己不愿奪取大月氏國主的美,讓他把雞帶回去。
協助留在甘泉館養雞的人聽漢武大帝這么一說,心里也挺高興,畢竟使者他們都走了,只有自己一個留在這里,雖說在長安城里什么都不缺,但還是奈何不過思鄉之情。
于是,在大漢回訪使者的陪同下,大月氏的養雞人帶著雙頭公雞高高興興地和隊伍一起出發了。
等一行隊伍剛過了嘉峪關,眾目睽睽之下,那雙頭公雞撲騰了幾下翅膀,回頭望向長安方向叫起來了,但聲音卻極為哀傷,與那嗩吶一出不是升天便是拜堂極其相似。搞得回訪的使者都有了一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失落感,仿佛丟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