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百雞沖陣的事之前,先講兩個故事。
一個是劉向講的《雞與鴻鵠》的寓言。
大意是說田饒同學在燕國擔任宰相之前,曾在魯哀公的手下工作多年,但一直沒有得到哀公的提拔和重用。
眼見自己的才華即將付之東流,日子也越來越難混,田饒便主動向哀公稟告,自己要跳槽了。
哀公問,愛卿什么意思啊,寡人對你不夠好嗎,工資也高,美女也安排得有,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田饒說,大哥,你看到過雞嗎?雞冠鮮紅如帽,是文德;腳后面有距作為武器,是武德;看到敵人后敢上前搏斗,是勇德;看見食物后召喚其他的雞,是仁德;明天按時報曉,是信德。可它雖然有五德,可你還是讓廚子把它燉了熬湯喝,為啥呢?不過是因為它離你近,天天看著看習慣了。
再說你的花園里,前次落下一只大雁,將你養的魚蝦都吃了,你種的豆栗,也被它糟蹋得不成樣子,也沒有雞的那五種德行,可你依然當它是寶貝供著。所以,俺現在想明白了,俺不想當雞。
哀公馬上說,愛卿打住打住,我先把你的話記下來。別走,行不?
田饒看了魯哀公一樣,窩聽說吃東西的人,不會毀壞盛食物的容器,在樹下躲蔭的人,不會去折樹枝的枝條,你有賢能的臣子不用,把他說的話記下來有什么用呢?
然后,田饒頭也不回的炒了哀公的魷魚。跑到燕國自我推薦一番以后,被燕王任命為宰相,打理全國政事。
眾人待之,眾人報之;國士待之,國士報之。在燕國,田饒兢兢業業的搞了三年之后,整個燕境,國泰民安,不法之事,一起都沒發生過。
魯哀公聽到田饒在燕國的事情以后,慨然嘆息,粗茶淡飯面過思過三個月,以示自責。說:“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復得。”
第二個故事是武王伐紂的時候,傳說武王在召集各路諸侯起兵之后,與紂王的大軍對峙在牧野,為了鼓舞士氣安定軍心,當著大伙兒的面,武王舉辦了祭天儀式,然后告訴諸位諸侯,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什么意思呢?就是母雞不能打鳴,如果打鳴,會使家業蕭索,現在紂王寵信妲己,朝廷政事都是聽信妲己的讒言,注定亡家亡國。大伙兒再努把力,干就完了。
為啥說這兩個故事呢。也是因為后人從這兩個故事,領悟出了華夏戰爭史上唯一的一例百雞沖陣戰術。
永嘉之亂以后,衣冠南渡。但南渡之后的皇族和士族有點偏安一隅的思潮,但并沒有真正徹底放棄過打回北方重拾祖宗基業的念頭。
東晉存在的九十七年間,曾屢屢興師北伐,名聲稍微大一些的就有七次。百雞沖陣戰術就是在殷浩第二次北伐時出現的。
當時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但是殷浩雖有文才,卻沒有軍事才能,最要命的是,他不能用人,不能籠絡人才。
殷浩第一次北伐時,聯合了當時歸降東晉的羌將姚襄共同攻打前秦,因為內部的矛盾,殷浩進退失據,北伐大敗而回。但姚襄的表現卻很搶眼,帶的部隊全頭全尾的回來了。
后來,朝廷在搞工作總結的時候,有人把兩個人的工作拿出來搞了一下對比,讓殷浩覺得很沒面子,對姚襄就有了很多看法,偷偷的對姚襄搞了很多小動作。
但姚襄表現的很大度。畢竟自己是歸降的羌族人,與這些門閥士族還是有著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