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老先生說,在江南的景德鎮,有一座叫回香院的佛寺。
寺不大,但兼任院長的老和尚卻有幾分心得,周圍團轉的鄉民見老和尚一個人打理寺院有些吃力,便湊錢請了一個小童仆讓院長使喚,也當是結個善緣。
紹興年間的時候,老和尚讓小童仆去山下買了一只黃母雞養著,但是沒有養公雞。有人問起院里為啥養雞的時候,老和尚總是以修煉佛法搪塞過去。
但是后來,卻被小童仆說露了嘴,是上了年紀的老和尚自己嘴饞。養母雞的主要原因是老和尚希望母雞每天能下一個蛋,然后他就可以大快朵頤。
按照現代的醫學觀念,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老年人每天食用一個雞蛋的話,可以為身體提供優質營養和能量支持。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老和尚期望院里養的黃母雞每天能下一個蛋的話,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人們誤解為老和尚嘴饞,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總不能讓老和尚偷偷吃肉吧,再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也僅僅只有濟公一人而已。
回香院雖小,但慕老和尚的名聲而來的香客卻不少,總不能讓老和尚形容枯槁地和香客或者是其他僧人研討佛法吧。
話說小童仆把這只黃母雞帶回寺院以后。老和尚對這只黃母雞可是上心的很。養雞的雞欄,是老和尚親手做的。估計還開了光,要是流落到寺外的話,說不定這雞欄還會被信佛的人氏把它當做可遇不可求的寶貝堂而皇之地供起來。
至于喂雞,老和尚更是沒有假手外人,哪怕是幫著自己打理寺院的小童仆,從雞關進雞舍的那一天開始,雞舍外三尺都是小童仆不能踏足的禁地。
每天天將將亮,老和尚就會出了禪房,到后廚舀上一小碗米端上一缽清水來到雞舍邊,給黃母雞喂食。當然,黃母雞下出來的蛋,也是老和尚自己親手取走。
不知不覺中,這只黃母雞在回香院里已經養上了兩年時間。從黃母雞生下第一個雞蛋開始,有了雞蛋作為營養補充,老和尚的精神也愈發抖擻了。而這黃母雞,也沒有讓老和尚失望,長的也很肥胖。
在這只黃母雞進回香院居住的第二年秋天。某天晚上,老和尚做完功課回禪房睡覺,夜里,老和尚做了一個夢。
夢里,一個穿著黃色衣服的婦人緩緩地來到自己的床前,站定之后,黃衣婦人整了整衣襟,然后很莊重的給自己施了一禮。
長老,妾身欠院里的錢,每天還了一些,算算時間,差不多已經還完了。現在僅差院里七文錢,希望長老能大發慈悲,放了妾身。長老的寬恕慈悲之恩,妾身不知道該怎么表達。
黃衣婦人的話說完之后,就離去了。老和尚被夢驚醒了后,翻過身又睡了。
第二天天快亮的時候,老和尚又像往日里那樣,從后廚端著米和水走到雞舍邊,準備給黃母雞喂食,卻發現那只黃母雞躺在地上,兩只腳伸的直直地,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死掉了。
看著雞舍里死去的黃母雞,老和尚不禁有些惋惜。讓小童仆把死雞從雞舍里拿了出來,提到后廚的墻上掛著,然后交代小童仆,吃過早飯以后把這雞給修理了。
在老和尚的心里,如果是有香客來拜訪,可以把這雞作為吃食拿出來;如果沒有客人來,自己也可以飽食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