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昆山的某個集鎮,鎮上有戶姓顧的人家。這顧家,有著臨街的商鋪,但若是真的比較起來,顧家在鎮里也算不上是大戶,不過,因為有著商鋪操持,日子比起普通人家來,還是要好上幾分。
在鎮上,提起老顧夫婦,鎮上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遇到了不方便的事情,只要開口,他們都會全力相助。
只是這顧家,人丁不是很旺,一家三口。小顧,還是老顧夫婦四處燒香拜佛修橋補路折騰了好長一段時間才來到他們名下。
所以,中年得子的老顧,對自己的兒子是寵愛有加。平日里,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大聲呵斥,這種情況,在顧家基本上是看不到。
不過呢,興許是因為老顧自身閱歷豐富,經歷的事情比較多吧,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老顧的角色轉換得很快,從慈父立馬換成了嚴父。
再說,雖然家里雖然有著商鋪,但在官府的登記,顧家卻不是商戶。因此,早早的,老顧就把小顧送到了鎮里的私塾。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不知覺間,小顧都有十三四歲了。看著比自己還高的小顧,顧母就和老顧商量,孩子都這么大了,是不是先給他尋下一門親事?街坊里,年紀和自己兩口子差不多的,好多都已當上爺爺奶奶了。
但老顧卻不同意妻子的意見。兒子在私塾里念書的時候,老師可不止一次地和自己說過“小顧是個讀書種子”。
這讓老顧獨自呆在的時候,臆想了無數回小顧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的情景。真要是能像老師說的那樣,掙個功名回來,不光是自己臉上有光,鎮子外面祖宗的墳塋也的好生打理一下。
婦人嘛,頭發長見識短。真要像她說的,早早地給兒子定下門親事,萬一耽擱了學業,豈不是誤了兒子的前程?
等老顧把這個理由擺出來以后,顧母也不吭聲了。于是,給小顧尋親事這個事情,在家里就沒人提起了。
但話說回來,像小顧這個年紀,正是懵懂的時候。就像那句俗語說的那樣:哪個少女不思春?哪個少年不多情?何況,那個時候,男子成家的時間普遍又早。
于是,在家里和私塾之間來往穿行的小顧,盯著書本的時候,耳邊就時不時地回響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讓小顧對書里和書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
但是,這些東西,老顧夫婦并沒有觀察到。當然,這也和國人傳統的育兒觀有關。很多時候,當父母的,都只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考試成績怎么樣;對孩子的心理活動從來沒有或者是極少關注過。
就像后世,因為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很多父母都選擇了外出務工,把孩子丟給了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可時代的發展變化哪是這些年邁的老人跟得上節奏的呢?
于是乎,很多像小顧那般年紀的“留守兒童”,在不能辨別是非和經不住誘惑的情況下就走上了歧路,委實讓人嘆息。
在老顧家里,情況也是一樣。一天從早忙到黑的老顧夫婦,晚上閑下來時瞅著小顧房間里的燈光,心里是忍不住的歡喜。
時不時地還顧母給小顧弄點吃的,叮囑小顧不要學得太晚。夫婦倆都會留一個人等到小顧的房間燈熄掉之后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