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年間,在上都東市,住著戶姓李的人家,當家的叫李努眼。
說起來,這李家其實也是外來戶,家業傳到李努眼手里的時候,李家搬到東市也不過三代而已。
但或許也是因為李努眼打小就在東市里長大吧,各種場合見得多,自己又有眼色,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沒幾年時間,李努眼硬是憑著自己的本事做的風生水起。
手里的家業,比起剛搬過來那會兒,是翻了好幾番。街坊鄰居,提到李努眼的時候,都是豎起了大拇指——一代更比一代強。
因為有眼色,李努眼還在官府那里謀得份差事。這么算起來的話,李努眼操持的李家,在紅與黑之間,也很熟絡。
東市的街坊鄰近,遇到個什么不方便的事情,只要肯開口,李努眼都會辦得妥妥的。
明面上,李家雖不顯山露水;但和李家打過交道的,私底下都說李家不簡單有潛力。
而且,因為李努眼的為人處世,在東市,要是有人說李家的壞話,根本不用李家人出面,街坊們的唾沫星子都會把說這話的人給淹了。
照理說,做人能做到這種境界,已經是達到巔峰了吧!然而,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李努眼也不例外。
每天鎖了門閉了窗之后,李努眼常常會獨自長吁短嘆——自己膝下孩子一堆,唯獨就缺了個帶把的。
為人處世再好又何如?掙得再大的家業又如何?百年之后,還不是給人做嫁衣。
對于李努眼的郁悶,街坊們也是看在眼里。閑暇里聽到的這里神尊靈那里香火好的事,也會說給李努眼聽。
街坊們的好心思,李努眼也是記在心里。然而,求神拜佛修橋補路一類的善事不知做過多少,自家娘子的肚皮卻始終沒有反應。
就在臨近知命的李努眼準備認命的時候,老天爺終于發了善心,給他送了個帶把的。瞅著孩子的小雀雀,李努眼是笑的合不攏嘴。
不等孩子百日,李努眼就已想好了孩子的名字——和之。心里頭想的就是以和為貴,孩子能夠平平安安長大,順順利利地接班。
然而,或許是因為兒子來的不易,又是老年得子。對這個孩子,李努眼是捧在手里拍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從外頭回到家里,只要是聽到孩子哭了喊了,李努眼都會紅了眼。負責照顧孩子的,自然就都會挨上一頓臭罵。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自從李和之出生之后,在李家,李努眼這個做父親的,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以說,從李和之蹣跚學步,再到延請西席,李努眼都是一路綠燈,要什么就給什么,生怕沒有把最好的給李和之。
于是,隨著李和之慢慢長大,也體會到了父親對自己的寵溺。李努眼到的時候,李和之是個知書達禮的乖寶寶,但只要李努眼一轉背,李和之就馬上飛上天了。
家里人也不是沒和李努眼說過,但李努眼都只當是家里人認為自己多偏頗了李和之,說得多了之后,反而把家里人一頓教訓。
在李努眼看不到的地方,李和之的一切都是自由發揮。等到李和之迷上放馬走鷹之后,今天到張家摸個狗,明天到王家偷只貓,就成了李和之的日常。
每每街坊們候到李努眼回來狀告李和之的時候,李努眼都是一樣的正氣,“不可能吧,我家和之怎么會干這等事情,想來你們是看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