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兩人的話都說到了相互的心坎上吧,兩人都沉默了下來,一時間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等到快下橋的時候,王二叔猶猶豫豫地開了口,“老吳啊,我琢磨了二個事兒。不知當不當說。”
“都是這么多年的老兄弟了,有什么話就直說啊,哪有什么當不當的。”
“嗯,老吳,我是這么想的。你家里就這么一個孩子,我家也只有一個女兒。這兩個小娃娃從小一起長大,感情也挺好的。現在一個還沒娶,一個還沒嫁。要不,咱們倆干脆結個親家得了,你看咋樣?”
聽到王二叔主動和自己這么說,吳大心里不禁一喜。琢磨著王二叔家的女娃,自己可也是從小就看著長大的,乖巧懂事不說,還很孝順,真要能把他家的娃兒接到家里做媳婦,自己兩口子老省心了。
不過,就是不知道孩子們的意思。于是,吳大就回應道,“這……,老王,你家女娃兒愿意?還有那禮錢……”
見吳大也有這意思,只是擔心孩子愿不愿意,頓時大手一揮,打斷了吳大的話。
“還容得她愿不愿意啊!那些讀書人不都常說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嘛,這事兒啊,咱們倆老兄弟定下了就成了!至于禮錢嘛,好說好說!”
聽到這話,原本哭喪著臉的吳大臉色頓時笑開了花。不過,吳大心里還是有點顧慮,雖然他和老王能把這事兒定下來,但畢竟婚姻大事,還是得問問自家渾家和孩子的意見。
萬一孩子們不愿意,鬧起別扭來,那可就不好了。倒不如做個干親家,就當兩個孩子是兄妹,這樣也挺好的。
等吳大把心里的想法出來后,王二叔也是頻頻點頭。是啊,自己怎么就沒想到這一點呢?
于是,一邊往回走,兩人就一邊把這事情給初步定了下來。只等到回到家里以后,聽聽渾家和孩子們的想法。
當吳氏和王氏聽到各自當家的說這事之后,都是樂意促成這事。探起孩子們的口氣,更是喜出望外。然后事情就這么定下來的。
不過,事情是定了,但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些流程,雖然簡化了些,但該有的卻一項都沒少。
等到小吳給小王娶進門之后,吳大兩口子可是把娶進門的媳婦當著女兒寵,王二叔兩口子也是把女婿當著兒子待。
兩家人每天都笑呵呵的,這個盼著抱孫子,那個盼著養外孫,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只是,王二叔的福似乎有些薄了點。就在王二叔的女兒嫁到吳家沒多久,王二叔突然離世,留下了他的老伴獨自一人生活。
雖說是屋挨著屋的親家,可這情況一出來,有些事,吳大兩口子有時候就不太方便直接出面了。只能反復叮囑小吳和小王,多到隔壁去看看,幫忙挑挑水、做做飯之類的。
畢竟,俗話說得好,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自己這當父母的不點頭,媳婦也不好過多地照顧娘家。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王二叔就去世兩年了。有著吳大夫婦的背后幫襯,和小吳夫妻倆的當面照顧,王氏的日子過得還挺順心。見人都說吳家的好話,也挺感激王二叔生前定下了這樁婚事。
有一天,已經交了權讓小吳當家的吳大看著倆孩子忙不過來,就主動攬起了送貨的活。